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cordless stereo headphones



Virtual Boy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08年12月10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File:Nintendo Virtual Boy logo.png
Virtual Boy

制造商任天堂
类型可移动游戏终端
世代第五世代
首次发售JP July 21, 1995
NA August 14, 1995

中央处理器NEC V810
媒体游戏卡带 (卡带)
销售量770,000[1]

Nintendo Virtual Boy是任天堂在N64还未推出时,用来打算取代超任(SFC)的32位主机,其利用类似3D电影的技术产生立体效果。可惜市场反应不佳,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
目录
[隐藏]
1 性能
1.1 特点
1.2 单色屏幕
1.3 控制器
1.4 扩展口
2 开发
3 玩家对它的待遇
4 支持游戏
5 参见


[编辑] 性能
[编辑] 特点
硬件特性处理器NEC V810 (P/N uPD70732)
32-bit RISC 处理器 @ 20 MHz (18 MIPS)
1 MB DRAM 以及 512 KB PSRAM (Pseudo-SRAM)
1 KB 缓存
显示
(× 2)RTI SLA (P4)
384 × 224 分辨率
50.2 Hz 垂直刷新率
电源6 AA 电池 (9 VDC)
或者变压器(10 VDC)
声音16-bit 立体声
控制器6 键 2 D pads
使用NES 控制器协议
Serial Port8 针口
硬件
部件
数VUE-001 Virtual Boy Unit
VUE-003 Stand
VUE-005 Controller
VUE-006 Game Pak
VUE-007 Battery Pack
VUE-010 Eyeshade
VUE-011 AC Adapter
VUE-012 Eyeshade Holder
VUE-014 Red & Black Stereo Headphones
重量750 克
规格8.5"H × 10"W × 4.3"D
游戏卡带特性128 megabit addressable ROM space (4–16 megabit ROM used in released games)
128 megabit addressable RAM space (0–8 kilobyte Battery Backed RAM in released games)
128 megabit addressable expansion space (unused in any released games)
Expansion interrupt available to the cartridge
Left and right audio signals pass through cartridge
60-pin connector

[编辑] 单色屏幕
[编辑] 控制器
[编辑] 扩展口
[编辑] 开发
[编辑] 玩家对它的待遇
[编辑] 支持游戏
由于Virtual Boy历史寿命实在是太短了,实际只有22个游戏发行,其中19个日本版本,14个美国版本。

Embroidered Table Cloth




逾越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犹太人和犹太教

犹太先祖
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约瑟、
摩西、大卫、所罗门
犹太历史
十二支派、以色列历史、以色列王国
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
犹太教重要典籍与文献
十诫、塔纳赫、塔木德、
米德拉什、密西拿、革马拉
犹太教节日
犹太历、五旬节、逾越节、安息日、
住棚节、赎罪节、普珥节
犹太教派
正统派、保守派、改革派、重造派
犹太圣地
耶路撒冷、马萨达
建筑
圣殿、犹太会堂
重要事件
犹太人大屠杀
知名犹太人
犹太人与中国
犹太人在中国、开封犹太人、
犹太人在香港
逾越节,又称无酵节、巴斯卦节,是犹太教的主要节期之一。此节期纪念上帝在杀死埃及一切头胎生物的同时,并没有杀死犹太人的长子。
目录
[隐藏]
1 第一个逾越节
2 现代的逾越节
3 晚餐盘
4 现代犹太教节期的变化
5 基督教与逾越节
6 外部链接


[编辑] 第一个逾越节
当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时日,受到埃及人的苦役,上主选召梅瑟(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脱离奴役的身分,前往上主应许的迦南美地。《旧约圣经》中《出谷纪》(基督教译作:《出埃及记》)的第12章这么记载着:
“梅瑟(摩西)召了以色列的众长老来,对他们说:“你们要按着家口取出羊羔,把这逾越节的羊羔宰了。拿一把牛膝草,蘸盆里的血,打在门楣上和左右的门框上。你们谁也不可出自己的房门,直到早晨。因为耶和华要巡行击杀埃及人,他看见血在门楣上和左右的门框上,就必越过那门,不容灭命的进你们的房屋,击杀你们。这例,你们要守着,作为你们和你们子孙永远的定例。日后,你们到了雅威(耶和华)按着所应许赐给你们的那地,就要守这礼。你们的儿女问你们说:‘行这礼是什么意思?’你们就说:‘这是献给雅威(耶和华)逾越节的祭。当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时候,他击杀埃及人,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我们各家。’””

[编辑] 现代的逾越节

Seder的陈设
目前逾越节的庆祝方式,是由圣殿第二度被毁开始的。由于圣殿被毁(到公元135年,犹太人甚至被逐出巴勒斯坦),到耶路撒冷过节变成了一句套话,直到1967年,而羊肉亦变成了羊骨。
犹太人庆祝逾越节的晚餐称为seder,有复杂而具象征义的程序。简列如下:
燃点烛光,示意晚餐开始
祝祷,喝第一杯酒
洗手
头盘(青菜浸入盐水,象征在埃及被奴役的辛酸,昔日用?????)
掰开一块无酵饼,把其中一半藏起
打开覆盖饼的布,邀请穷人进餐
重述逾越故事
第二杯酒,象征救赎
洗手
祝福无酵饼,然后夹苦菜食用
仪式暂停,享用事前烹调好的晚餐
寻找程序五被藏起来的饼
饭后祷告
第三杯酒
厄里亚之杯(邀请默西亚来临)
赞美诗
歌曲
第四杯酒,并祝福:“明年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编辑] 晚餐盘
在晚餐桌中间有一专用的盘,放上几种食物:
象征奴役的苦菜
象征砖土的?????,一种由果仁、酒、苹果和肉桂煮成的酱
象征泪水的青菜
象征在节日牺牲的羊骨(不食)
象征对不能在圣殿举行节日哀悼的蛋(不食)
盐水和饼分开盛载。
[编辑] 现代犹太教节期的变化
现代犹太教逾越节庆祝时间与古代不尽相同。现代犹太人的历法是按照天文上的新月日子而定,而古代犹太人的历法则是按照耶路撒冷出现新月的那一天日落后作为一个月的第一天。
这样古代的以色列人在春分前后观测到耶路撒冷出现新月的那天日落后就是尼散月一日。从这天开始,第14日就是古代的逾越节。而现代犹太人根据天文学的新月定义,就会产生18-30小时的误差。
除此之外,今天的大部分犹太人在尼散月十五日庆祝逾越节,而不是像耶稣一样在十四日守逾越节。
[编辑] 基督教与逾越节
耶稣基督受难前,最后的晚餐就是宗徒共进逾越节晚餐,根据犹太人对一天的定义起于日落,终于第二天日落的方法,耶稣也在逾越节这天死去的。
一般教会的做法与犹太教还有不同,大部分教会认为耶稣是在星期五被杀害的,所以他们的“逾越节”纪念,又称耶稣受难纪念一定是在一个星期五举行,而耶稣是在周日复活,复活节与逾越节同期举行。但是由于每年逾越节不可能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大部分教会的庆祝节日很少和犹太人的节日吻合。
不过也有非主流教派如耶和华见证人,依然采用古代以色列人的历法,严格按照古代尼散月十四日的时间纪念耶稣基督的牺牲。

magnetic inkjet paper

发明年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以下是以时间来排列各项发明:
发明时间经常是具有争议的,一项发明也往往在相同时间由多个发明者发明。
目录
[隐藏]
1 旧石器时代
2 前10千年
3 前9千年
4 前8千年
5 前7千年
6 前6千年
7 前5千年
8 前4千年
9 前3千年
10 前2千年
11 前1千年
12 第1千年
13 第2千年
13.1 11世纪
13.2 12世纪
13.3 13世纪
13.4 14世纪
13.5 15世纪
13.6 16世纪
13.7 十七世纪
13.8 十八世纪
13.9 19世纪
13.9.1 1800年代
13.9.2 1810年代
13.9.3 1820年代
13.9.4 1830年代
13.9.5 1840年代
13.9.6 1850年代
13.9.7 1860年代
13.9.8 1870年代
13.9.9 1880年代
13.9.10 1890年代
13.10 20世纪
13.10.1 1900年代
13.10.2 1910年代
13.10.3 1920年代
13.10.4 1930年代
13.10.5 1940年代
13.10.6 1950年代
13.10.7 1960年代
13.10.8 1970年代
13.10.9 1980年代
13.10.10 1990年代
14 3千年
14.1 21世纪
14.1.1 2000年代
15 参见
16 参考文献
17 外部链接
[编辑] 旧石器时代
不确定:音乐,语言
240万年前奥尔德沃:石制砸器,东非
165万年前阿舍利时期:改进石制砸器,肯尼亚
100万年前:可控的火、烹饪,东非
50万年前:庇护所,[1]
10-50万年前:衣服
40万年前:颜料,赞比亚[2]
40万年前:矛,德国[3]
10万年前:石制刀片,非洲、古代近东
6万年前:造船,新几内亚
5万年前:长笛,斯洛文尼亚
5万年前:弓,突尼斯[4] [5]
4万3千年前:采矿,斯威士兰、匈牙利
3万7千年前:计数棍,斯威士兰[6]
3万年前:缝纫针
2万6千年前:制陶业,摩拉维亚
2万5千年前:梭标投射器,非洲[7]
1万2千年前:陶器,东亚
[编辑] 前10千年
农业与酿酒,新月沃土
制砖,古代近东
公元前9500年:谷仓,约旦河
[编辑] 前9千年
公元前8700年:金属加工(铜吊饰),伊拉克
[编辑] 前8千年
畜牧业,古代近东
石灰:杰里科
[编辑] 前7千年
公元前6200年:地图,?atalh?yük
亚麻织物
[编辑] 前6千年
灌溉,新月沃土
犁,美索不达米亚
[编辑] 前5千年
啤酒、面包,苏美尔
轮轴组合,美索不达米亚
[编辑] 前4千年
公元前4000年:运河,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38世纪:修筑道路,英格兰
公元前3500年:夹板,埃及
公元前3500年:楔形文字,苏美尔
公元前3500年:手推车,苏美尔
公元前3100年:排水,印度河流域文明
牙外科,印度河流域文明
青铜器,苏萨
丝绸,中国
水泥,埃及
船,埃及
[编辑] 前3千年
公元前2800年:肥皂,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2800年:钮扣,印度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2600年:人造污水管道,印度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2500年:抽水马桶,印度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2400年:造船厂,印度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2000年:货币
雪撬,斯堪的纳维亚
字母表,埃及
蜡烛,埃及
[编辑] 前2千年
玻璃,埃及
橡胶,美索不达米亚
轮辐战车,古代近东
滴漏,埃及
钟,中国
[编辑] 前1千年
弹弓,近东
公元前7世纪:硬币,吕底亚
公元前6世纪:糖,印度
公元前6世纪:假牙修复术,伊特鲁里亚
公元前6世纪:投石机,中国
公元前6世纪:整容,印度
公元前5世纪:罗盘,中国
公元前4世纪:螺丝,希腊
公元前3世纪:弩,中国
公元前3世纪:滑轮,阿基米德
公元前3世纪:里程表,阿基米德
公元前150年:星盘,喜帕恰斯
公元前2世纪:羊皮纸,帕加马
公元前1世纪:吹玻璃,叙利亚
公元前87年:时钟机构,希腊
公元前40年:滚动轴承,古罗马
[编辑] 第1千年
50年:犁板,高卢
1世纪:汽转球,埃及
1世纪:方向舵,中国
105年:纸,蔡伦
132年:地动仪,张衡
3世纪:独轮手推车,诸葛亮
3世纪:马蹄铁,德国
300年:伍兹钢,印度
4世纪:马蹬,中国
4世纪:牙膏,埃及
7世纪:风车,波斯
673年:希腊火,拜占庭帝国
700年:鹅毛笔
9世纪:黑火药,中国
852年:降落伞,西班牙
900年:马项圈,欧洲
10世纪:固体燃料推进火箭,中国
木版印刷:中国
手纺车,中国或印度
[编辑] 第2千年
[编辑] 11世纪
1041年:活字印刷术,毕升
[编辑] 12世纪
1128年:加农炮,中国
[编辑] 13世纪
1280年代:眼镜,意大利
机械钟表,意大利
沙纸,中国
[编辑] 14世纪
1350年:吊桥,秘鲁
[编辑] 15世纪
火绳钩枪、来复枪,欧洲
1441年:雨量测量器,蒋英实
1450年代:字母表、活字印刷术,约翰内斯·古腾堡
1451年:眼镜用凹透镜,德国
1490年:地球仪,马丁·贝海姆
1498年:牙刷,中国
[编辑] 16世纪
1500年:滚珠轴承,莱奥纳尔多·达芬奇
1500年:剪刀,莱奥纳尔多·达芬奇
1510年:怀表,彼得·亨莱因
1540年: 二乙醚: Valerius Cordus
1576年: 铁甲舰: 织田信长
1581年: 钟摆: 伽利略
1582年: 教皇历: 多名发明者
1589年: 织袜机: William Lee
1593年: 温度计: 伽利略
步枪,欧洲人
铅笔,英国人
[编辑] 十七世纪
1608年: 望远镜: Hans Lippershey
1609年: 显微镜: 伽利略
1620年: 计算尺: William Oughtred
1623年: 自动计算器: Wilhelm Schickard
1631年: 游标尺: Pierre Vernier
1642年: 加法机: Blaise Pascal
1643年: 晴雨表: Evangelista Torricelli
1645年: 真空唧筒: Otto von Guericke
1657年: 摆钟: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1679年: 高压锅: Denis Papin
1698年: 蒸汽机: Thomas Savery
1700年: 钢琴: Bartolomeo Cristofori
[编辑] 十八世纪
1701年: 条播机: Jethro Tull
1712年: Steam piston engine: Thomas Newcomen
1710年: 温度计: René Antoine Ferchault de Réaumur
1711年: 音叉: 约翰·朔尔
1714年: 水银温度计: Daniel Gabriel Fahrenheit
1730年: 四分仪: Thomas Godfrey
1731年: 六分仪: John Hadley
1733年: 飞梭: John Kay (Flying Shuttle)
1742年: Franklin stove: Benjamin Franklin
1750年: 平底船: Jacob Yoder
1752年: 避雷针: 本杰明·富兰克林
1762年: Iron smelting process: Jared Eliot
1764年: 珍尼机: James Hargreaves
1767年: 苏达水: Joseph Priestley
1769年: 蒸器引擎: James Watt
1789年: 水力纺纱机: Richard Arkwright
1769年: 蒸气车: Nicolas Cugnot
1775年: 潜水艇 Turtle: David Bushnell
1775年: new kind of Boring machine: John Wilkinson
1777年: Card teeth making machine: Oliver Evans
1777年: 圆锯: Samuel Miller
1779年: Spinning mule: Samuel Crompton
1780年代: Iron rocket: Tipu Sultan in India
1783年: 多管锅炉引擎: John Stevens
1783年: 降落伞: Jean Pierre Blanchard
1783年: 热气球: Montgolfier brothers
1784年: 双焦镜片: Benjamin Franklin
1784年: 阿尔干灯: Ami Argand
1784年: Shrapnel shell: Henry Shrapnel
1785年: 动力织机: Edmund Cartwright
1785年: 自动面粉机: Oliver Evans
1786年: 打谷机: Andrew Meikle
1787年: Non-condensing high pressure Engine: Oliver Evans
1790年: Cut and head nail machine: Jacob Perkins
1791年: 轮船: John Fitch
1791年: 假牙: Nicholas Dubois De Chemant
1793年: Cotton gin: Eli Whitney
1793年: “Semaphore”。旗语: Claude Chappe
1797年: Cast iron plow: Charles Newbold
1798年: 疫苗接种: 爱德华·金纳
1798年: 平版印刷: 阿罗斯·塞尼菲尔德
1799年: Seeding machine: Eliakim Spooner
[编辑] 19世纪
[编辑] 1800年代
1800年: 电池: Alessandro Volta
1801年: 珍妮纺织机: Joseph Marie Jacquard
1802年: Screw propeller steamboat Phoenix: John Stevens
1802年: 燃气炉: Zach?us Andreas Winzler
1804年: 铁路机车: Richard Trevithick
1805年: 鹦鹉螺号潜艇: 罗伯特·富尔顿
1807年: 蒸汽船 Clermont: 罗伯特·富尔顿
1808年: Band saw: William Newberry
[编辑] 1810年代
1811年: 火炮后膛装填装置: Thornton
1812年: 节拍器: Dietrich Nikolaus Winkel
1814年: 蒸汽机车 (Blucher): 乔治·史蒂芬孙
1816年: Miner's safety lamp: Humphry Davy
1816年: 节拍器: Johann Nepomuk Maelzel (较1812年者有名声)
1816年: 斯特林发动机: 罗伯特·斯特林
1816年: 听诊器: Rene Theophile Hyacinthe Laennec
1817年 two-wheeled Draisine or velocipede: Karl Drais
1817年: 万花筒: David Brewster
1819年: 燧石发火装置: John Hall
[编辑] 1820年代
1821年: 电动机: Michael Faraday
1823年: 电磁铁: William Sturgeon
1826年: 摄影: 尼埃普斯
1826年: 内燃机: Samuel Morey
1827年: Insulated wire: Joseph Henry
1827年: 螺旋桨: Josef Ressel
1827年: 火柴: John Walker
[编辑] 1830年代
1830年: 割草机: Edwin Beard Budding
1830年: Stenotype on punched paper strip: Karl Drais
1831年: Multiple coil magnet: Joseph Henry
1831年: Magnetic acoustic 电报: Joseph Henry (1837年专利)
1831年: 收割机: Cyrus McCormick
1831年: 发电机:麦可·法拉第、ányos Jedlik
1834年: 汉瑟姆式马车由约瑟夫·汉瑟姆申请专利
1834年: 盲文系统:路易斯·布莱叶
1834年: 冰箱: Jacob Perkins
1834年: 联合收割机: Hiram Moore
1835年: Photogenic Drawing: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1835年: 左轮手枪:柯尔特(Samuel Colt)
1835年: 摩尔斯电码: 萨缪尔·摩尔斯
1835年: Electromechanical Relay: Joseph Henry
1835年: 电灯泡: James Bowman Lindsay
1836年: 改良螺旋桨: John Ericsson
1836年: Sewing machine: Josef Madersberger
1837年: 摄影: 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
1837年: First US electric printing press patented by Thomas Davenport (February 25)
1837年: Steel plow: John Deere
1837年: Standard diving dress: Augustus Siebe
1837年: Camera Zoom Lens: Jozef Maximilián Petzval
1838年: Electric telegraph: Charles Wheatstone (also Samuel Morse)
1838年: Forerunner of Morse code: Alfred Vail
1838年: closed diving suit with a helmet: Augustus Siebe
1839年: Vulcanization of rubber: Charles Goodyear
[编辑] 1840年代
1840年: screw-propelled frigate, USS Princeton: John Ericsson
1840年: 人造肥料: Justus von Liebig
1842年: 麻醉学: Crawford Long
1843年: 打字机: Charles Thurber
1843年: 传真机: Alexander Bain
1843年: 冰激凌: Nancy Johnson
1845年: Portland cement: William Aspdin
1845年: Double tube tire: Robert Thomson (inventor)
1846年: Sewing machine: Elias Howe
1846年: Rotary printing press: Richard M. Hoe
1849年: 扣针: Walter Hunt
1849年: Francis turbine: James B. Francis
1849年: 电话: Antonio Meucci
[编辑] 1850年代
1852年: Airship: Henri Giffard
1852年: Passenger elevator: Elisha Otis
1852年: Gyroscope: Léon Foucault
1855年: Bunsen burner: Robert Bunsen
1855年: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 亨利·贝塞麦
1856年: First celluloids: Alexander Parkes
1858年: Undersea telegraph cable: Fredrick Newton Gisborne
1858年: Shoe sole sewing machine: Lyman R. Blake
1858年: Mason jar: John L. Mason
1859年: Oil drill: Edwin L. Drake
[编辑] 1860年代
1860年: Linoleum: Fredrick Walton
1860年: Repeating rifle: Oliver F. Winchester, Christopher Spencer
1860年: Self-propelled torpedo: Giovanni Luppis
1861年: Ironclad USS Monitor: John Ericsson
1861年: Siemens regenerative furnace: Carl Wilhelm Siemens
1862年: 加特林机枪: 理查·加特林
1862年: Mechanical submarine: Narcís Monturiol i Estarriol
1862年: Pasteurization: Louis Pasteur, Claude Bernard
1863年: Player piano: Henri Fourneaux
1864年: First concept typewriter: Peter Mitterhofer
1865年: Compression ice machine: Thaddeus Lowe
1865年: Roller Coaster: LaMarcus Adna Thompson
1865年: Barbed wire: Louis Jannin
1866年: Dynamite: Alfred Nobel
1868年: First practical typewriter: Christopher Sholes, Carlos Glidden and Samuel W. Soule, with assistance from James Densmore
1868: Air brake (rail): George Westinghouse
1868: Oleomargarine: Mege Mouries
1869: Vacuum cleaner: I.W. McGaffers
[编辑] 1870年代
1870年: Magic Lantern projector: Henry R. Heyl
1870年: Stock ticker: Thomas Alva Edison
1870年: Mobile Gasoline Engine, fitted to a cart precursor to 1888 automobile: Siegfried Marcus
1871年: Cable car (railway): Andrew S. Hallidie
1871年: Compressed air rock drill: Simon Ingersoll
1872年: Celluloid (later development): John W. Hyatt
1872年: Adding machine: Edmund D. Barbour
1873年: Railway knuckle coupler: Eli H. Janney
1873年: Modern direct current electric motor: Zénobe Gramme
1874年: Electric street car: Stephen Dudle Field
1875年: Dynamo: William A. Anthony
1875年: Magazine (firearm): Benjamin B. Hotchkiss
1876年: Carpet sweeper: Melville Bissell
1876年: Gasoline carburettor: Daimler
1876年: Loudspeaker: Alexander Graham Bell
1877年: Stapler: Henry R. Heyl
1877年: Induction motor: Nikola Tesla
1877年: Phonograph: Thomas Alva Edison
1877年: Electric welding: Elihu Thomson
1877年: Twine Knotter: John Appleby
1877年: Microphone: Emile Berliner
1878年: Cathode ray tube: William Crookes
1878年: Transparent film: Eastman Goodwin
1878年: Rebreather: Henry Fleuss
1879年: Pelton turbine: Lester Pelton
1879年: Automobile engine: Karl Benz
1879年: Cash register: James Ritty
1879年: Automobile (Patent): George B. Seldon ... note did NOT invent automobile
[编辑] 1880年代
1880年: Photophone: Alexander Graham Bell
1880年: Roll film: George Eastman
1880年: Safety razor: Kampfe Brothers
1880年: Seismograph: John Milne
1881年: Electric welding machine: Elihu Thomson
1881年: Metal detector: Alexander Graham Bell
1882年: Electric fan: Schuyler Skatts Wheeler
1882年: Electric flat iron: Henry W. Seely
1883年: Auto engine - compression ignition: Gottlieb Daimler
1883年: two-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motor: Nikola Tesla
1884年: Linotype machine: Ottmar Mergenthaler
1884年: Fountain pen: Lewis Waterman NB: Did not invent fountain pen, nor even "first practical fountain pen". Started manufacture in 1883, too.
1884年: Punched card accounting: Herman Hollerith
1884年: Trolley car, (electric): Frank Sprague, Charles Van Depoele
1885年: Automobile patent grant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owered): Karl Benz first automobile put into production
1885年: Automobile, differential gear: Karl Benz
1885年: Maxim gun: Hiram Stevens Maxim
1885年: Motor cycle: Gottlieb Daimler and Wilhelm Maybach
1885年: Alternating current transformer: William Stanley
1886年: Dishwasher: Josephine Cochrane
1886年: Gasoline engine: Gottlieb Daimler
1886年: Improved phonograph cylinder: Tainter & Bell
1887年: Monotype machine: Tolbert Lanston
1887年: Contact lens: Adolf E. Fick, Eugène Kalt and August Muller
1887年: Gramophone record: Emile Berliner
1888年: Polyphase AC Electric power system: Nikola Tesla (30 related patents.)
1888年: Kodak hand camera: George Eastman
1888年: Ballpoint pen: John Loud
1888年: Pneumatic tube tire: John Boyd Dunlop
1888年: Harvester-thresher: Matteson (?)
1888年: Kinematograph: Augustin Le Prince
1888年: Automobile Mobile Gasoline Engine: Siegfried Marcus
1889年: Automobile, (steam): Sylvester Roper
1889年: Automobile, (gasoline): Gottlieb Daimler
[编辑] 1890年代
1890年: Pneumatic Hammer: Charles B. King
1891年: Automobile Storage Battery: William Morrison
1891年: Zipper: Whitcomb L. Judson
1891年: Carborundum: Edward G. Acheson
1892年: Color photography: Frederic E. Ives
1892年: Automatic telephone exchange (electromechanical): Almon Strowger - First in commercial service.
1893年: Photographic gun: E.J. Marcy
1893年: Carburetor: Donát Bánki and János Csonka
1893年: Half tone engraving: Frederick Ives
1893年: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ikola Tesla
1894年: Radio transmission: Jagdish Chandra Bose
1895年: Phatoptiken projector: Woodville Latham
1895年: Phantascope: C. Francis Jenkins
1895年: Diesel engine: Rudolf Diesel
1895年: Radio signals: Guglielmo Marconi
1895年: Shredded Wheat: Henry Perky
1896年: Vitascope: Thomas Armat
1896年: Steam turbine: Charles Curtis
1896年: Electric stove: William S. Hadaway
1897年: Automobile, magneto: Robert Bosch
1897年: Modern escalator: Jesse W. Reno
1898年: tapered roller bearing: Henry Timken
1898年: Remote control: Nikola Tesla
1899年: Iron-mercury coherer with telephone detector: Jagdish Chandra Bose
1899年: Automobile self starter: Clyde J. Coleman
1899年: Magnetic tape recorder: Valdemar Poulsen
1899年: Gas turbine: Charles Curtis
[编辑] 20世纪
[编辑] 1900年代
1900年: 齐柏林飞艇,斐迪南·冯·齐柏林
1900年: 自热罐头
1900年代: 微波、光学,贾格迪什·钱德拉·博斯
1901年: Improved wireless transmitter: Reginald Fessenden
1901年: 速溶咖啡, by Sartori Kato
1901年: 水银灯,彼得·C·休伊特
1901年: Disposable razor blade: King C. Gillette
1901年: 真空吸尘器,Hubert Booth
1902年: 奥斯特瓦尔德方法: Wilhelm Ostwald
1902年: Radio magnetic detector: Guglielmo Marconi
1902年: 空调: Willis Carrier
1902年: 霓红灯: Georges Claude
1902年: 无线电话: Poulsen Reginald Fessenden
1902年: 人造纤维 cellulose ester: Arthur D. Little
1903年: 心电图仪 (EKG): Willem Einthoven
1903年: 单翼机: Richard Pearse
1903年: 飞机: Wilbur Wright and Orville Wright
1903年: Bottle machine: Michael Owens
1903年: 雨刮器: Mary Anderson
1904年: 热阴极电子管: John Ambrose Fleming
1904年: Separable Attachment Plug: Harvey Hubbell
1904年: 拖拉机: Benjamin Holt
1905年: 二极管: John Ambrose Fleming
1906年: 声纳 (first device): Lewis Nixon
1906年: 真空管: Lee DeForest
1907年: 彩色摄影: Auguste and Louis Lumiere
1907年: 直升机: Paul Cornu
1907年: 高频放大器: Lee DeForest
1907年: 电子管: Lee DeForest
1907年: 电气真空吸尘器: James Spangler
1907年: 洗衣机, (electric): Alva Fisher (Hurley Corporation)
1908年: 玻璃纸: Jacques E. Brandenberger
1908年: 盖革计数器: Hans Geiger 和 欧内斯特·卢瑟福
1908年: 回转罗盘: Hermann Anschütz-Kaempfe
1908年: Haber process: Fritz Haber
1908年: 茶叶袋: Thomas Sullivan
1909年: 单翼机: Henry W. Walden
1909年: 电木: Leo Baekeland
1909年: 手枪消音器: Hiram Percy Maxim
[编辑] 1910年代
1910年: Thermojet engine: Henri Coand?
1911年: Gyrocompass: Elmer A. Sperry
1911年: Automobile self starter (perfected): Charles F. Kettering
1911年: Air conditioner: Willis Haviland Carrier
1911年: Cellophane: Jacques Brandenburger
1911年: Hydroplane: Glenn Curtiss
1912年: Ecstacy: Merck
1912年: Photography ;Lapse-time camera for use with plants:Arthur C. Pillsbury
1912年: Regenerative radio circuit: Edwin H. Armstrong
1913年: Cracking process for Gasoline: William M. Burten
1913年: Crossword: Arthur Wynne
1913年: Double acting wrench: Robert Owen
1913年: Gyroscope stabilizer: Elmer A. Sperry
1913年: Radio receiver, cascade tuning: Ernst Alexanderson
1913年: Radio receiver, heterodyne: Reginald Fessenden
1913年: 不锈钢: Harry Brearley
1913年: X-Ray (improved): William D. Coolidge
1914年: Radio transmitter triode mod.: Ernst Alexanderson
1914年: 液态火箭发动机: 罗伯特·戈达德
1914年: 坦克, military: Ernest Dunlop Swinton
1915年: Tungsten Filament: Irving Langmuir
1915年: Searchlight arc: Elmer A. Sperry
1915年: Radio tube oscillator: Lee DeForest
1915年: 派热克斯玻璃: Corning Inc.
1916年: Browning Gun: John Browning
1916年: Thompson submachine gun: John T. Thompson
1916年: Incandescent gas lamp: Irving Langmuir
1917年: 声纳 echolocation: Paul Langevin
1917年: 巡航导弹: Charles Kettering
1918年: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Edwin H. Armstrong
1918年: Interrupter gear: Anton Fokker
1918年: Radio crystal oscillator: A.M. Nicolson
1918年: 烤面包机: Charles Strite
1919年: Flip-flop circuit: William Eccles and F. W. Jordan
1919年: 特雷门: Leon Theremin
[编辑] 1920年代
1922年: Radar: Robert Watson-Watt, A. H. Taylor, L. C. Young, Gregory Breit, Merle Antony Tuve
1922年: Technicolor: Herbert T. Kalmus
1922年: Water skiing: Ralph Samuelson
1922年: Photography : First mass production photo machine:Arthur C. Pillsbury
1923年: Arc tube: Ernst Alexanderson
1923年: Sound film: Lee DeForest
1923年: Television Electronic: Philo Farnsworth
1923年: Wind tunnel: Max Munk
1923年: Autogyro: Juan de la Cierva
1923年: Xenon flash lamp: Harold Edgerton
1925年: Ultra-centrifuge: Theodor Svedberg - used to determine molecular weights
1925年: Television Nipkow System: C. Francis Jenkins
1925年: Telephoto: C. Francis Jenkins
1926年: Television Mechanical Scanner: John Logie Baird
1926年: Aerosol spray: Rotheim
1927年: Mechanical cotton picker: John Rust
1927年: PEZ Candy: Eduard Haas III
1927年: Photography:First microscopic motion picture camera: Arthur C. Pillsbury
1928年: Sliced bread: Otto Frederick Rohwedder
1928年: Electric dry shaver: Jacob Schick
1928年: Antibiotics: Alexander Fleming
1928年: Preselector gearbox: Walter Gordon Wilson
1929年: Electroencephelograph (EEG): Hans Berger
1929年: Kinescope:Vladimir Zworykin
1929年: Photography:First X-Ray motion picture camera:Arthur C. Pillsbury
1920年代: Band aid: Earle Dickson
1920年代: Insulin
1920年代: Mechanical potato peeler: Herman Lay
[编辑] 1930年代
1930年: Neoprene: Wallace Carothers
1930年: Nylon: Wallace Carothers
1930年: Photography: Underwater Motion Picture Camera: Arthur C. Pillsbury
1931年: the Radio telescope: Karl Jansky Grote Reber
1931年: Iconoscope: Vladimir Zworykin
1932年: Polaroid glass: Edwin H. Land
1935年: microwave radar: Robert Watson-Watt
1935年: Trampoline: George Nissen and Larry Griswold
1935年: Spectrophotometer: Arthur C. Hardy
1935年: Casein fiber: Earl Whittier Stephen
1935年: Hammond Organ: Laurens Hammond
1936年: Pinsetter (bowling): Gottfried Schmidt
1937年: Turboprop engine: Gy?rgy Jendrassik
1937年: Jet engine: Frank Whittle and Hans von Ohain
1937年: O-ring: Niels Christensen
1938年: Ballpoint pen: Laszlo Biro
1938: Fiberglass: Russell Games Slayter John H. Thomas
1939年: FM radio: Edwin H. Armstrong
1939年: Helicopter: Igor Sikorsky
1939年: View-master: William Gruber
1939年: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Luther George Simjian
[编辑] 1940年代
1942年: 火箭炮: Leslie A. Skinner C. N. Hickman
1942年: 海底管道运输: Hartley, Anglo-Iranian, Siemens in Operation Pluto
1942年: Frequency hopping: Hedy Lamarr与George Antheil
1943年: 水肺: Jacques-Yves Cousteau与Emile Gagnan
1944年: 电子光谱仪: Deutsch Elliot Evans
1945年: 弹簧: Richard James and Betty James
1945年: Nuclear weapons (but note: chain reaction theory: 1933)
1946年: 微波炉: Percy Spencer
1946年: Mobile Telephone Service: AT&T and Southwestern Bell
1946年: 电脑: John Mauchly与J. Presper Eckert
1947年: 晶体管(Transistor): William Shockley, Walter Brattain, John Bardeen
1947年: 即影即有相机: Edwin Land
1948年: Long Playing Record: Peter Carl Goldmark
1948年: 全像摄影: Dennis Gabor
1949年: 原子钟
[编辑] 1950年代
1951年: 涂改液:贝蒂·奈史密斯·格莱姆(Bette Nesmith Graham)
1951年: Nuclear power reactor: Walter Zinn
1952年: 核聚变武器: Edward Teller and Stanislaw Ulam
1952年: 气垫船: Christopher Cockerell
1953年: 激微波: Charles Townes
1953年: 医学超声检查
1954年: 晶体管收音机
1954年: 大地线圆顶: Buckminster Fuller - en:Geodestic Dome
1955年: 尼龙扣: George de Mestral - en:Velcro
1955年: 喷发胶 Helene Curtis
1955年: 硬盘: Reynold Johnson with IBM
1956年: 数码钟
1956年: 光纤: Basil Hirschowitz, C. Wilbur Peters, and Lawrence E. Curtiss
1956年: 录影机: Ampex
1957年: 喷射船: William Hamilton
1957年: 泡泡包装纸: Alfred Fielding and Marc Chavannes - en:Bubble Wrap
1958年: 集成电路: Jack Kilby(德州仪器)、Robert Noyce(仙童半导体公司)
1958年: 通信卫星: Kenneth Masterman-Smith
1959年: 雪地车: Joseph-Armand Bombardier
[编辑] 1960年代
1960年: Laser: Theodore Harold Maiman
1961年: 光碟: David Paul Gregg
1961年: 人工耳蜗: William House
1962年: 发光二极管:尼克·何伦亚克(Nick Holonyak)
1962年: 太空天文台:Ball Brothers Aerospace Corporation [8]
1963年: 鼠标: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
1967年: 自动柜员机:约翰·谢珀德-巴伦(John Shepherd-Barron)
1967年: 超文本系统:Andries van Dam和Ted Nelson
1968年: Magnavox Odyssey: Ralph H. Baer
1969年: ARPANET (first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 美国国防部
[编辑] 1970年代
1971年: E-mail: Ray Tomlinson
1971年: 液晶显示器: 詹姆士·福格森(James Fergason)
1971年: 微处理器
1971年: 袋装计算器: Sharp
1971年: 核磁共振成像: Raymond V. Damadian
1971年: 软盘: David Noble with IBM
1972年: 电脑断层扫描: Godfrey Newbold Hounsfield
1973年: 以太网: Bob Metcalfe and David Boggs
1973年: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Stanley Norman Cohen and Herbert Boyer
1973年: Personal computer: Xerox PARC
1974年: 扭计骰: 厄尔诺·鲁比克
1974年: 混合动力车辆: Victor Wouk [9]
1975年: 数码照相机: Steven Sasson
1976年: Gore-Tex fabric: W. L. Gore
1977年: Personal stereo: Andreas Pavel
1977年: 移动电话: Bell Labs [10]
1978年: Spring loaded camming device: Ray Jardine
1978年: 试算表: Dan Bricklin
1970年代: Leaf blower in Japan
[编辑] 1980年代
1981年: 扫描隧道显微镜: 格尔德·宾宁与亨利希·罗勒(Heinrich Rohrer)
1982年: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Hans Becke与Carl Wheatley RCA
1982年: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John R. Vane
1982年:个人电脑:IBM公司
1983年: 手提摄录机:Sony
1984年: 碎石器: Claude Dornier
1985年: 聚合酶链锁反应: 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
1985年: 遗传指纹分析: Alec Jeffreys
1986年: 烤面包机
1987年: 羟甲戊二醘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Carl Hoffman
[编辑] 1990年代
1990年: 万维网: 蒂姆·伯纳斯-李
1993年: 全球定位系统:美国国防部
1993年: 蓝光发光二极管: 中村修二
1997年: Non-mechanical 数字音像播放器: SaeHan Information Systems
1997年: Wi-Fi: Alex Hills
1998年: "伟哥": Nicholas Terret, Peter Dunn与Albert Wood
[编辑] 3千年
[编辑] 21世纪
[编辑] 2000年代
2001年: 卫星收音机
2001年: 完全纳入体内的人造心脏
2002年: 超音速冲压喷射装置,昆士兰大学
2005年:机器人车辆,斯坦福大学

Aluminum Lug Nut




人造圣诞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棵光纤圣诞树
人造圣诞树是指相对天然栽培的圣诞树而言,采用人工方式制造的圣诞树。最早的人造圣诞树分木质和羽毛质两种,均由德国人发明。现代的人造圣诞树多由聚氯乙烯(PVC)制成,但目前以及历史上还有很多种其它类型的人造圣诞树存在,包括铝制圣诞树、光纤圣诞树等。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材料
2.1 羽毛
2.2 刷毛
2.3 铝
2.4 塑料
2.5 其它
3 销售与使用
4 环境问题
4.1 一般问题
4.2 铅污染
5 参考文献
6 延伸阅读
7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尽管存在更早的例子[1],人们一般认为最早的人造圣诞树于19世纪在德国诞生[2][3]。这些树使用染成绿色的鹅毛制成[2],是德国人对德国境内持续的森林开伐的一种回应[3][4]。鹅毛圣诞树始于1880年代,20世纪初日益流行。[4]德国产的鹅毛圣诞树最终打入美国市场,并且同样相当受欢迎。[5][6]事实上,在美国,人造圣诞树可能比天然圣诞树更早出现。[1]这些早期圣诞树为木质、树形、呈金字塔状,使用蜡烛照明,1747年在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由德国摩拉维亚弟兄会制作。[7]
[编辑] 材料
[编辑] 羽毛
羽毛圣诞树,源自德国,后来也在美国流行。这种圣诞树是先将染绿的鹅毛粘在金属丝上,再将金属丝卷成环形,绕于“树干”周围。[5]羽毛圣诞树尺寸不等,数据显示,1920年代在商店里出售的羽毛圣诞树,小至两英寸,大至98英寸。[6]树梢上经常会装上人造的红浆果样式的烛台。[5]树梢间隔开距离,以避免被蜡烛点着,也为装饰物留下空间。[5]羽毛圣诞树的其它优点还有:免去前往树木栽培地的麻烦,以及不会像天然树那样掉落针叶。[5]
[编辑] 刷毛
1930年代,美国的阿迪斯毛刷公司(Addis Brush Company)制造了第一棵以刷毛为材料的圣诞树[8],使用的是与制造清洁刷相同的机器[3],以及相同的动物毛原材料[1]。这种圣诞树一度十分流行,大量出口到英国。[3]其优点是,可承受更重的装饰品[4],且更不易燃烧[3]。
[编辑] 铝

铝制圣诞树
铝制圣诞树是一种以铝为主要材料的人造圣诞树[3],诞生于美国,1958年在芝加哥首次出现[9]。后来威斯康星州马尼托沃克成为铝制圣诞树的主产地。[10]铝制圣诞树一直生产到1970年代[9],而其鼎盛时期则是从出现之日到1965年[11][12]。
[编辑] 塑料

一棵装饰了小彩灯的PVC圣诞树
现代的人造圣诞树大多由聚氯乙烯(PVC)或其它塑料制成。[3]生产PVC的需要用到石油。这些圣诞树大多不可循环、不可降解。[13]PVC圣诞树较耐火,但并非不燃性物质。[1]这一类圣诞树很多产自中国,2005年1至8月共有价值6900万美元的人造圣诞树从中国出口到美国。[14]
塑料圣诞树样式丰富,颜色多样[1],制作越来越逼真,末梢的材料可能含有聚乙烯[15]。预装好灯的圣诞树逐渐流行,其中有些是为户外使用特别设计的。[15]有的圣诞树装有内置扬声器和MP3播放器。[16]
在美国,Mountain King、Barcana以及National Tree Company等公司推出了高度仿真的形似花旗松、美国黄松等树种的产品。[5]进入1990年代,人造圣诞树不仅外观上,连气味上也更逼真。[5]
[编辑] 其它

一棵立式的倒置圣诞树
圣诞树的消费趋势时刻都在发展,市场上相应地出现不同类型的产品,光纤圣诞树是其中之一。这种圣诞树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形似传统圣诞树;另一种则是完全由细小的光纤构成的发光树。[16]
达拉斯一家公司生产多种颜色的“全息聚脂薄膜”圣诞树。[1]树状物体由诸如纸板[17]、玻璃[18]等材料制成。倒置的圣诞树最早见于商场,这种形状使消费者能更容易接触到树上摆放的商品,同时还节省了占地面积。[19]倒置的圣诞树有三种类型:立式、吊式以及墙面式。[20]
[编辑] 销售与使用
人造圣诞树自20世纪晚期开始盛行,使用者认为人造圣诞树更方便,并且因为可反复使用,会比天然圣诞树便宜。[3]2001年至2007年之间,美国人造圣诞树的销售总金额由730万美元上升到1740万美元。[21]
1992年,美国使用了圣诞树的家庭中大约有46%选择的是人造圣诞树。[22]12年后,2004年ABC新闻台与华盛顿邮报的联合调查显示,58%的美国居民选择人造圣诞树。[23]21世纪初,天然树与人造树之争成为大众媒体的一项热门话题,常出现于圣诞假期。[14][24]话题主要聚集在近年来天然圣诞树与人造圣诞树销量的一降一升。[23][24]
人造圣诞树的受欢迎趋势并没有被圣诞树种植业忽视。2004年,美国圣诞树种植业聘请广告代理商史密斯-哈罗夫公司(Smith-Harroff)发起一轮广告战,目的是让天然圣诞树的销量能够回升。[14]密歇根州立大学197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偏好人造圣诞树的原因包括安全、一次性购买、环境责任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无需清洁掉落的针叶。[5]
[编辑] 环境问题
[编辑] 一般问题
关于人造圣诞树对环境影响的争议仍在持续。天然圣诞树栽培者认为人造圣诞树对环境的危害更大。[21]另一方面,美国圣诞树协会(American Christmas Tree Association)等商会则反驳这一点,并认为圣诞树中使用的PVC具有出色的可循环属性。[25]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称“人造圣诞树对环境友好”的观点为“城市荒诞”。[26]
[编辑] 铅污染
PVC材料常使用铅作为稳定剂。近年来,中国出口的人造圣诞树中铅的使用已成为政客和科学家关心的问题。2007年中国玩具召回事件中,部分产品为PVC制成。[27]2004年一项研究表明,尽管通常情况下人造圣诞树并不因为含有铅而对健康产生威胁,但“最坏情况”对儿童确实存在。[28]这项研究的作者里查德·马斯博士(Dr. Richard Maas)在2005年说:“我们发现,将一棵人造圣诞树静置一星期之后,会在地面上发现大量铅末”。[

air jordon shoes







德裔美国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裔美国人
Deutschamerikaner

约翰·D·洛克菲勒、德怀特·艾森豪、贝比·鲁斯、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总人口
German Americans
50,764,352
美国总人口数的17% (2006)
[1]
分布地区
美国各州,特别是在加利福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以及美国中西部
语言
美式英语、德语
宗教
基督教 (新教徒、路德教派、罗马天主教)、门诺派、阿米什;犹太教及其他宗教 and other minorities
相关种族
德裔种族(包括德国人,奥地利人,一些瑞士人)、奥裔美国人、德裔加拿大人、斯堪的纳维亚裔美国人、荷兰裔美国人

德裔美国人是指祖先为日耳曼移民的美国公民,在今天的美国,德裔美国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一个移民族群,约占美国总人口数的17%[2]。最早一批大规模德裔移民于1680年代抵达今天的纽约和宾夕法尼亚。从那时起到今天,共有大约800万德国移民来到美国,在19世纪时候持续有大批的德国移民涌入,并在1840年到1900年间达到高潮。德裔移民成为人数最多的移民族群,超过了爱尔兰和英国[3]。这些移民中,有些是为了追求宗教或政治自由,有些则是为了寻找比欧洲更好的就业机会,还有的只是简单的想在新大陆上开始新生活。
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拥有最多的德裔美国人口,在这两个州定居的德裔美国人都超过了600万[4],有总计超过5000万的美国人确认他们的祖先是德国人。根据199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约5800万美国人声称他们拥有完全或者部分德国血统[5],在宾夕法尼亚州,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语和德语同为官方语言[6]。
今天的德裔美国人几乎遍布美国的每个县,从17世纪最早一批德国定居者抵达的东海岸,到西海岸以及其间的各个州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已经在美国生活了400年,加上人数居美国第一,德裔美国人和那些定居在美国的德国人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影响,从科学到建筑,从体育到娱乐,再到工商业。有些德裔美国人,像设计布鲁克林大桥的工程师约翰·奥古斯塔·罗布林(John Augustus Roebling),以及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留下了有形的建筑杰作。另一些生于德国的德裔美国人,像玛丽·戈佩特·迈耶夫人(Maria Goeppert-Mayer)和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则树立了知识的丰碑。在体育界,贝比·鲁斯(Babe Ruth),卢·格里克(Lou Gehrig)和霍纳斯·瓦格纳(Honus Wagner)被公认为属于历史上最伟大的棒球手之列[7]。其他的还有,著名的演员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8][9],帕里斯·希尔顿(Paris Hilton)[10][11],大卫·哈塞尔霍夫(David Hasselhoff)[12][13],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14][15],多瑞丝·戴(Doris Day)[16][17],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18],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19],桑德拉·布拉克(Sandra Bullock)[20],爱德华·阿诺德(Edward Arnold)[21],以及科尔斯腾·邓斯特(Kirsten Dunst)[22]。
一年之中,德裔美国人经常聚会欢庆自己的节日,最盛大的当属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在纽约举行的德裔美国人史特宾(Steuben)游行。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17世纪
1.2 18世纪
1.3 19世纪
1.4 德裔美国人的同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反德情绪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
1.6 二战后的德裔美国人
2 宗教信仰和联系
3 德裔美国人的影响
3.1 德裔美国人总统
4 德裔美国人社区
5 参考文献
5.1 相关书目


[编辑] 历史
[编辑] 17世纪
美国这棵大树的种子最初是播撒在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顿,这是英国移民最早的永久定居点,他们于1607年抵达詹姆斯顿,而最早的德国移民则于1608年抵达詹姆斯顿,他们也是美洲大陆殖民地最早的定居者之一,而后又有一批德国移民于1620年来到这里,这些德国人也成为了这个于1776年建国的国家中的最大的移民族群的先驱。
最初到达詹姆斯顿定居点的德国移民乘坐的是英国船只玛丽和玛格丽特号(Mary and Margaret),船长是克里斯托弗·纽波特(Christopher Newport)。该船于1608年7月驶离英格兰,大约在10月1日抵达弗吉尼亚,比抵达麻萨诸塞州的清教徒朝圣者早了12年,这批德国移民中有5个不知名的玻璃工人,三个木匠和泥瓦工---亚当(Adam),弗兰兹(Franz)和萨穆埃尔(Samuel)。他们来自于一个大约包含有70名新定居者的组织,其中还有几个波兰工匠,这几个波兰工匠会做沥青,焦油,钾盐和肥皂原料。那时的詹姆斯顿,除了詹姆斯河半岛上的一个小木堡,几乎一无所有。
定居者中有个来自瑞士的探矿者,英语名字叫威廉·瓦尔德(William Volday),原来的名字可能应该是威尔姆·瓦尔迪(Wihelm Waldi)。威廉和纽波特船长在抵达后不久就开始探寻贵重金属,这是奉了殖民地组建处的命令,该组建处是一家名字叫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的股份公司。殖民者们确信他们已经在詹姆斯河瀑布以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处银矿的矿脉,但由于补给不足而被迫返回。
对这些德国人和波兰人来说,在这个1607年修建于詹姆斯河北岸的詹姆斯堡,他们面临的境遇是很不稳定,当第一个秋天来临的时候,105个定居者中已经死去一半多了。
第一个德国人定居点位于宾夕法尼亚的德国城,修建于1683年10月6日,今天的费城附近[23] 。
[编辑] 18世纪
从1680年代到1760年代,大量的德国人移民到了北美,出现大量移民的原因有很多,两个主要的内因是[23]: 在中欧地区,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机会的愈发渺茫,还有对于某些宗教集团的迫害以及军事征召。而主要的外因是北美新大陆地区更为优越的经济条件(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土地的农民而言)。
宾夕法尼亚和上纽约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德国移民, 其中的大多数都信奉新教路德教派或者日尔曼改革派,也有很多人属于小的宗教团体,例如摩拉维亚派和门诺派。在1812年战争之前, 没有大规模的德国的天主教信徒移民到美国。
1709年,来自普法尔茨(又称巴拉丁地区,在今天德国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境内)的德国人造出木筏, 沿莱茵河顺流而下抵达鹿特丹. 冬天的时候他们就居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 屋顶铺着芦苇. 鹿特丹当地的荷兰人发起募捐来给他们提供给养, 直到这些德国人能乘船去伦敦. 在伦敦, 这些巴拉丁地区的移民家庭生活在公园的临时帐篷里, 后来新教女王安妮·斯图尔特帮助他们来到女王位于美洲的殖民地. 四个美国印第安酋长也在那个时候访问了伦敦. 莫霍克酋长还分享了位于纽约莫霍克山谷的一块土地给这些德国人. 由于船上伙食和淡水供应很差, 以及爆发了具有传染性的斑疹伤寒, 使得这次去美洲的旅程漫长而艰难, 许多移民,尤其是孩子,在1710年6月抵达美洲之前就死去了.
大约 2100名幸存的巴拉丁移民是殖民地时期单次移民人数最多的一次, 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定居在哈德孙河沿岸的劳动营里, 在那里工作以偿还他们欠英国人的旅途费用. 到1771年, 在纽约的罗伯特.·文斯通农场已经建立了七个村庄. 等到了1723年,德国移民成为首批被允许在小瀑布西边莫霍克山谷购买土地的欧洲人, 伯内特费尔德的专属土地有一百处田产被分配出去了. 到了1750年, 德国移民已经占据了沿莫霍克河两岸的大约12英里长的地带, 这里土地非常肥沃, 有大约500户人家在那里建造了房屋, 大多数房屋的材料都是石头. 尽管有印第安人的袭击, 但这个德国移民社区仍然迅速的繁荣起来, 在这块因狭长而被称为"德国平地"的地区, 最有名气的德国移民城镇是赫克曼(Herkimer).
早期德国巴拉丁移民中最著名的是编辑约翰·彼得·赞格(John Peter Zenger), 他在殖民地纽约城发起了争取新闻自由的运动, 另外一个稍晚一些来自德国巴登地区的德国移民, 约翰·雅可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er), 依靠皮草贸易和在纽约城的地产投资成为北美大陆上最富有的人.
1725年到1772年, 出现了德国移民到宾夕法尼亚的移民浪潮, 其中很多人是以契约佣工的身份, 或者是出卖劳力以抵付船旅费用的方式来的. 到1775年, 宾夕法尼亚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德国移民, 德国农民以高产的畜牧管理和农业活动而著称, 而在政治上他们则显的比较消极, 这种情况到1740年有所改观, 那年他们加入了一个教友派信徒联盟, 该联盟控制了地区立法机构, 通常北美大陆的地方立法机构都是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 尽管这样, 一些德国移民在独立战争期间仍然持反对独立的观点, 主要是他们害怕新的共和政府会把英王特许给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回收[24]. 德国移民中有很多宗教派别, 其中包括路德教派, 改革派, 门诺派以及阿米绪派和其他一些派别, 这些派别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带有强烈音乐文化背景的宗教生活方式. 这些德国移民开始以"宾夕法尼亚德国人"而著称, 而在1810年之前, 宾夕法尼亚州很少有德国天主教移民的身影[25].
独立战争期间,许多为反对英国而战斗的黑森州的战俘定居在了北美, 大陆议会因经费紧张无法把这些德国囚犯送回欧洲.
1714 年和1717年的两批德国移民在弗吉尼亚州建立了一个很大的, 名字叫日耳曼尼亚(Germannia)的殖民地, 这块土地位于卡尔派波(Culpeper)附近. 北卡罗莱纳州也有很多大面积的德国移民定居点, 特别是在塞勒姆(Salem)附近, 而在南卡罗莱纳州的达奇福克(Dutch Fork)附近也有很多的德国移民.
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上河地区也生活着大量的德国移民, 他们是被宣传手册所吸引的, 例如汉诺.·勒(J.Hanno Deiler)的"路易斯安那, 德国移民的家"[26] .
1742 年到1753年间, 约有1000名德国移民定居在麻萨诸塞州的百老汇(今天缅因州Waldoboro). 不过由于北美印第安原住民袭击并烧毁他们的房子, 杀死和掳走他们的邻居, 很多定居者逃到了波士顿, 诺瓦·斯科地亚(Nova Scotia)和北卡罗莱纳. 留下来的德国移民很难务农为生, 最终转向了航运和捕渔业.
1790年的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 德裔移民大约占合众国白人人口的9%.
[编辑] 19世纪
大量的德国移民来到美国是从1848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总共大约有600万德国移民来到美国, 从1840年到1880年, 德国移民是最大的移民团体, 1848年的德国革命之后, 一批政治避难者来到美国, 这些人被称为"1848志士". 他们当中包括专业技术人员, 新闻记者和政治家, 名气较大的有卡尔·舒尔茨(Carl Schurz)和亨利·维拉德(Henry Villard)[27].
芝加哥, 底特律和纽约是最受德国移民欢迎的移民目的地, 到1900年, 在克利夫兰, 密尔沃基, 霍布肯和辛辛那提这些城市中, 超过40%的人口都是德国移民或者德裔美国人. 在衣阿华州的迪比克和达文波特, 这个比例还要更高,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 1910年那里德裔美国人的比例高达57%. 辛辛那提的"莱茵河上"社区是最大的天主教德裔美国人文化中心之一.
19 世纪中期, 密尔沃基的德国移民和德裔美国人口剧增, 当他们开始大量参与到城市的政治生活中的时候, 德裔美国人成为了该城社会民主党的领导力量,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成长中的工商业. 在帕博斯特, 施里茨, 米勒和布拉茨这些家庭品牌中, 诞生了美国的啤酒酿造工业, 密尔沃基的德裔美国人也带来他们对于教育的大力支持, 他们建立了学校和教师培训学院, 为学生和教师进行正确的德语学习做好准备. 到了19世纪晚期, 日尔曼尼亚出版公司成立, 这是一家出版德文书籍, 杂志和报纸的出版社[28]. 在许多其他城市, 像印第安纳州的维恩堡和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 德裔美国人的比例都超过了30%.
德裔美国人中大约有一半去了城市, 而另外一半则去了中西部的农场, 到20世纪中期, 由于比其他族群更乐于留在农场, 德裔美国人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 得克萨斯也吸引了很多德国移民, 先期的移民很多去了农场, 后期的移民则更快的在休斯顿这样的城市里找到了工作, 他们都是从格雷夫斯通(GlaveStone)进入得克萨斯的. 和密尔沃基的德国移民一样, 休斯顿的德国移民创建了酿酒工业, 他们还修建了一块德国公墓. 到19世纪20年代, 第一代受过大学教育的德裔美国人转向了化学和石油产业, 其中的杰出人物有保罗·迈克梅尔(Paul Machmehl).
德裔美国人也定居在当时边疆州的城市里, 例如巴尔的摩, 路易斯维尔和圣路易斯(这些当时都属于美国的边疆州), 尽管从周围农村地区移居到新奥尔良地区的人口中有相当多的德国移民, 但还是很少有德国移民到南方腹地去[29]. 到了19世纪, 德国移民已经成为最大的移民团体, 在数量上超过了英国移民和爱尔兰移民, 这也使得德裔美国人成为今天美国最大的族群[3].
数千名德裔美国人在南北战争期间志愿为北方而战, 其中大多数都是已经定居在了北方各州, 并认同了当地的政治观点. 由于很多德国移民在本国已经经历了革命, 所以他们都对奴隶制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1861年1月1日发生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明这种态度, 当时很多德国移民聚集起来, 干扰在圣路易斯法院举行的一次奴隶贸易, 使得奴隶的交易价格不能超过8美元. 这次示威也见证了圣路易斯市的最后一次奴隶拍卖. 许多德国移民已经从过去的母国的情况中了解到奴隶和农奴之间的巨大差别. 在参加南北战争的各个移民族群中, 德国移民也是人数最多一支[30], 差不多有516,000名北方联军士兵是德裔美国人, 占当时联军总人数的23.4%. 其中有216,000人是出生于德国的. 在这些德国出生的移民中, 有36000人是从纽约州应征入伍的, 紧随其后的是密苏里州, 有大约30,000人, 排在第三位的是俄亥俄州的20,000人[31]. 德国移民中一位很受欢迎的联军指挥官, 弗兰兹·西格尔(Franz Sigel)少将, 是联军当中军阶最高的德裔美国人, 当时很多德国移民声称入伍就是为西格尔而战.
一个密苏里州当地人曾经写信给南方当局, 说他们所要做的就是铲除圣路易斯的北方的联邦分子, 捣毁当地的酿酒厂,查封所有的啤酒......", 这样那些德国佬就会在一周之内死光, 而北方佬则滚出密苏里州.
把德国移民等同于联邦主义者和废奴主义者的观点一直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发生在得克萨斯的所谓的"梅森县战争"期间, "德国移民"被认为是联邦主义者,而"美国人"则被认为是主要是支持南方联盟的. 这次冲突在平息之前夺走了数十人的生命. 现在这场冲突之所以出名是因为, 著名的逃犯约翰尼·瑞格(Johnny Ringo)加入了反对德国移民的一方.
[编辑] 德裔美国人的同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反德情绪
经过两代或三代人之后,德裔美国人逐步接受了主流的美国习俗, 其中有些习俗深受这些德裔美国人的影响, 同时德裔美国人也转而使用英语. 正如一位学者所总结的, "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 1917年以前的德裔美国人的学校是双语教学的, 而从19世纪80年代早期起, 大多数小学生已经在进行主要说英语的双语学习"[32]. 1914年的时候, 老人们还是参加德语的礼拜仪式, 而年轻人则都是去参加英语的礼拜仪式(包括新教路德教派,福音教派和天主教教堂). 在德国移民的教会学校中, 尽管有些课程还是使用德语授课,但孩子们之间都是讲英语. 在1917到1918年间, 美国加入英国一方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几乎所有的德语教育和大多数的德语的礼拜仪式都被终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裔美国人, 特别是那些出生在国外的德裔美国人, 有时会被以过于同情德意志帝国而被起诉, 西奥多·罗斯福就公开指责所谓的”归化的美国人”(Hyphenated Americans), 并坚持说在战争期间双重效忠是不可能的. 有一小部分德裔美国人回到了德国, 其中包括H.L.梅肯(H.L.Mencken), 他认为德国的民主制度要优于美国的民主制度. 同样的还有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胡戈·穆恩斯博格(Hugo Munsterberg), 他放弃了在美国和德国之间进行调停的努力, 并为德国效力[33].
几千名声明反对战争的人被囚禁入狱, 还有数千人被迫购买战争债券来表示效忠于美国[34]. 红十字会也因为担心蓄意破坏而禁止拥有德国姓氏的人入会, 伊利诺伊州还有一个人被绞死, 显然原因仅仅是由于他是个德国移民后裔. 本来杀人嫌疑犯被证明是无罪的, 但陪审团则是以爱国主义的法案判定绞刑的. 在明尼苏达州, 一个牧师被抹上焦油, 粘上羽毛, 原因是有人无意中听到他在给一个濒死的妇女做祈祷的时候使用德语[35]. 有些德国人在这期间把他们的名字"美国化"了(例如Schmidt变成Smith, Muller变成Miller, Richenbacher变成Richenbacher, Eisenhauer变成Eisenhower), 并且在公共场合减少使用德语.
在芝加哥, 弗雷德里克·斯托克(Frederick Stock)不得不临时从芝加哥交响乐团辞去了指挥的职位, 直到他完成了入籍手续的办理. 交响乐团的曲目也从德国人瓦格纳的作品换成了法国人柏辽兹的作品. 在辛辛那提, 一战期间的反德情绪导致辛辛那提公共图书馆撤下了所有的德文书籍[36]. 以德语命名的街道的也被改了名字. 例如,在印第安纳波利斯, 一条叫作日尔曼尼亚大街的道路改成了潘兴(Pershing)大街, 取自一战期间一个德裔美国将军的名字. 在衣阿华州, 1918年通过的Babel公告确认公开讲外语是非法的. 内布拉斯加州则发布禁令禁止使用除英语外的任何语言进行教学, 但美国最高法院在1923年认定内布拉斯加州的禁令非法(Meyer诉内布拉斯加案). 从那时起以后, 本土主义者的过激倾向逐步平息下来.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1年到1940年间, 大约114,000名德国人移居到美国, 其中许多是犹太人和反对纳粹的人士[37]. 而在美国国内, 战前的几年里, 大约有25000人成为支持纳粹的德裔美国人同盟的付费会员[38]. 战争期间, 尽管作为一个族群来说, 德裔美国人受迫害的绝对数目要少于日裔美国人, 但生于海外的德裔美国人仍然成为被怀疑和歧视的目标. 1940年的外国人注册法案要求300,000名德国出生的美国侨民向联邦政府注册, 并且限制这些德国侨民的旅行以及他们的财产所有权[39][40]. 同时根据仍旧生效的1798年外国敌方法案, 美国政府在1940年到1948年拘留了大约11,000名德裔美国人, 他们大多数还不是美国公民, 其中有些人家中还有孩子是现役军人, 此时民众权利被侵犯[41][42]. 其中的500人在没有任何许可的情况下被逮捕[43], 另外的一些人则在没有任何指控的情况下被拘押了数月之久, 还有的人在没有律师保护的情况下被审问. 定罪也不符合控诉的条件[43]. 还有数目不详的"自愿被拘留者"和他们的配偶以及父母一起被拘留在劳改营, 并且不准许离开[44][45][46] .
然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提名一些德裔美国人从事最重要的战争工作时并没有犹豫, 这些德裔美国人中包括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 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 以及卡尔·斯巴茨将军.此外总统还指派共和党人温德尔·威尔基(Wendell Willkie)为私人助理. 那些能讲流利德语的德裔美国人对于战时情报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他们为美国从事翻译和间谍工作[47]. 战争激发起了德裔美国人强烈的爱国感情, 那时已经很少有人再和母国的远房亲戚联系了.
[编辑] 二战后的德裔美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成千上万的德国人被从东欧国家中驱逐出来, 这些国家包括苏联,波兰,南斯拉夫等. 许多被驱逐者重新在德国东部定居,另外的一些以难民的身份在40年代后期来到美国, 这些难民在新家园里建立了文化中心. 比如多瑙河施瓦本人就是曾经居住在匈牙利(后来在塞尔维亚)多瑙河沿岸保持自己语言和风俗的德裔人, 他们是战后到美国的新移民.
从20 世纪七十年代起, 时间的流逝已经使得被二战所激起的反德情绪平息下来[48]. 今天, 在二战后移居到美国的德裔美国人和美国的其他西欧移民看上去已经完全没有什么两样了,他们大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 主要是为职业上考虑来到美国. 同时,今天的德国也已经成为一个首选的移民目的地国家,而不是移民源出地国家[49].
根据2005年美国社区调查[50], 5000万美国人的祖先是德国人. 德裔美国人占美国总人口数量的17%, 占美国非西班牙裔白人数量的26%, 但只有150万美国人讲德语.
在美国的四个主要地区中, 中西部地区的德裔人口是该地区最多的, 在西部地区德裔人口排名第二, 在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都是排名第三, 如果按照各州计算, 有23个州的德裔人口是该州人数最多的族群, 同时,在除缅因州和罗德艾兰州之外的所有州中, 德裔人口数量都进入了该州按族群人口数量排序的前五名.
[编辑] 宗教信仰和联系
从最初到19世纪晚期的德国移民中, 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宗教团体, 人数最多的是通常的天主教和新教路德教派信徒, 尽管新教路德教派本身也分成了多个小的教派. 更为保守的教派包括路德教派密苏里教派和威斯康星福音-路德教派.其他的路德教会信徒则形成了一个极为错综复杂的宗教会议, 这些教派大多数在1988年合并到了一起, 其中还有斯堪地纳维亚教派合并到了美国福音路德教派. 此外,还有一些德裔新教徒不属于路德教派,他们是德国联合福音教会信徒的后裔. 这些人创立了改革教派(特别是在纽约和宾夕法尼亚地区)和福音教派(是中西部地区势力最强大的教派). 现在他们属于基督联合教会的一部分.许多移民都加入了那些来自德国的,相互之间差别很大的教会, 特别是卫理公会教派.
在19世纪以前,阿米绪教派, 门诺教派和哈特教派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并且到今天都一直存在, 有些社区甚至仍然使用德语方言, 包括宾夕法尼亚德语[51] .
有些19世纪的移民, 特别是"1848志士", 都是不信仰宗教的, 他们抵制正规的宗教.
阿米绪人, 最初来自德国南部和瑞士, 在18世纪早期来到宾夕法尼亚, 1727年到1770年间, 阿米绪移民浪潮达到了顶峰. 追求宗教信仰的自由也许是阿米绪人移民到宾夕法尼亚最迫切的目标, 那时的宾夕法尼亚对于这些在欧洲受到迫害的信徒们而言就是天堂.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哈特教派的德裔美国人, 他们也保留着和德国祖先类似的生活方式, 和阿米绪人一样, 他们也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于1870年来到美国. 今天的哈特教派信徒大多数居住在蒙大拿, 达科他和明尼苏达, 还有加拿大西部的一些省份. 哈特教派信徒坚持使用德语, 因此除了有些口音以外, 他们都能讲标准的德语[52].
[编辑] 德裔美国人的影响
德国移民对美国社会的文化和技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共享, 拜伦·冯·史特宾(Baron Von Steuben), 一个前普鲁士的军官, 在独立战争期间领导了美国军队的重组, 并使得美军战胜了英国军队. 斯坦威父子(Steinway&Sons)钢琴公司由德国移民海因里希·斯坦威格于1853年创建. 圣诞树的习俗也是由德国移民带到美国来的. 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 大量使用了由斯塔德贝克公司(Studebakers)制造四轮马车. 而斯塔德贝克, 和杜森博格(Duesenberg)兄弟一样, 后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早期汽车制造商. 卡尔·舒尔茨是一个政治避难者, 在1848年德国民主革命失败后来到美国, 后来成为美国内务部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沃纳·冯·布劳恩, 以及许多顶尖的来自德国火箭基地的工程师们, 被带到了美国, 他们对于美国军用火箭以及NASA空间计划使用的火箭的开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德国烹调风味对美国烹调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特别是在面粉糕饼,肉类,香肠方面, 当然最有影响的还是啤酒. 在今天的美国, 法兰克福香肠, 汉堡包, 德式小香肠, 德国泡菜和果馅卷都已广为人知. 德国的面包师还带来了椒盐卷饼. 在啤酒工业方面, 德国移民从1850年开始就几乎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 今天美国几乎一半的啤酒销售都可以归功于两个德国移民, 安豪泽(Eberhard Anheuser)和布什(Adolphus Busch), 他们于1860年在圣路易斯建立了安豪泽-布什公司, 布什家族到今天仍然掌管着这家公司. 工艺酿酒的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德国啤酒大师的指导. 受德国烹调风格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是中西部的小城镇. 在大城市中, 辛辛那提以其德裔美国人的年度节日"Zinzinnati"而闻名, 密尔沃基也以其"德国节日"而广为人知. 这两个节日都属于最大的德裔美国人节日之列. 此外, 啤酒节, "德裔美国人纪念日"和”冯.史特宾日”庆典活动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定期的举行.
[编辑] 德裔美国人总统
有两位美国总统的父亲是德国移民后裔: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家族最初的姓氏是Eisenhauer,并且母亲家族也是来自德国/瑞士)和赫伯特·胡佛(家族最初的姓氏是Huber)[53], 而母亲是德国移民后裔的总统是理查德·尼克松[54].
[编辑] 德裔美国人社区
今天,尽管在许多大都市地区仍然有德裔美国人集中聚居, 但大多数德裔美国人社区已经不再具有可确认的族群特征,这些大都市中包括:底特律,芝加哥,堪萨斯城,克利夫兰,印第安纳波利斯,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 圣路易斯,辛辛那提,路易斯维尔,里士满,弗吉尼亚和密尔沃基.


U Shaped Pillow

哈維爾·巴登;香港:查維爾·巴頓; 当前语言下显示→贾维尔·巴尔登
Mischa Barton:大陆:米沙·巴顿;香港:美莎·芭U Shaped Pillow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
下面采用艺人译名组全文转换 [编辑]
Jessica Alba:大陆:杰西卡·阿尔巴;香港:謝茜嘉·艾芭;台灣:潔西卡·艾芭; 当前语言下显示→杰西卡·阿尔巴
Woody Allen:大陆:伍迪·艾伦;香港:活地·亞倫;台灣:伍迪·艾倫; 当前语言下显示→伍迪·艾伦
Julie Andrews:大陆:朱莉·安德魯斯;香港:茱莉·安德絲;台灣:茱莉·安德魯絲; 当前语言下显示→朱莉·安德魯斯
Judd Apatow:大陆:贾德·阿帕图;香港:祖艾·柏圖;台灣:賈德·艾帕托; 当前语言下显示→贾德·阿帕图
Alan Arkin:大陆:阿兰·阿尔金;台灣:亞倫·艾金;香港:艾倫·雅堅; 当前语言下显示→阿兰·阿尔金
Sean Astin:大陆:肖恩·阿斯廷;香港:辛·艾斯丁;台灣:西恩·艾斯汀; 当前语言下显示→肖恩·阿斯廷
David Attenborough:大陆:大卫·阿滕伯勒;香港:大衛·艾登堡;台灣:大衛·艾登堡; 当前语言下显示→大卫·阿滕伯勒
Drew Barrymore:大陆:德鲁·巴里莫尔;香港:茱·芭莉摩;台灣:茱兒·芭莉摩; 当前语言下显示→德鲁·巴里莫尔
Javier Bardem:大陆:贾维尔·巴尔登;台灣:頓;台灣:米莎·巴頓; 当前语言下显示→米沙·巴顿
Sean Bean:大陆:肖恩·比恩;香港:辛·般;台灣:西恩·賓; 当前语言下显示→肖恩·比恩
Halle Berry:大陆:哈莉·贝瑞;香港:荷爾·芭莉;台灣:荷莉·貝瑞; 当前语言下显示→哈莉·贝瑞
Jessica Biel:大陆:杰西卡·贝尔;香港:謝茜嘉·比爾;台灣:潔西卡·貝兒; 当前语言下显示→杰西卡·贝尔
Jack Black:大陆:杰克·布莱克;香港:積·伯克;台灣:傑克·布萊克; 当前语言下显示→杰克·布莱克
Cate Blanchett:大陆:凯特·布兰切特;香港:姬蒂·白蘭芝;台灣:凱特·布蘭琪; 当前语言下显示→凯特·布兰切特
Orlando Bloom:大陆:奥兰多·布卢姆;香港:奧蘭度·布林;台灣:奧蘭多·布魯; 当前语言下显示→奥兰多·布卢姆
Billy Boyd:大陆:比利·博伊德;香港:比利·包依德;台灣:比利·包依德; 当前语言下显示→比利·博伊德
Adrien Brody:大陆:阿德里安·布罗迪;台灣:安德林·布洛迪;香港:艾哲倫·保迪; 当前语言下显示→阿德里安·布罗迪
Charles Bronson:大陆:查尔斯·布朗森;香港:查理士·布朗臣;台灣:查爾斯·布朗森; 当前语言下显示→查尔斯·布朗森
Sandra Bullock:大陆:桑德拉·布洛克;香港:珊迪娜·布洛;台灣:珊卓·布拉克; 当前语言下显示→桑德拉·布洛克
Richard Burton:大陆:理查德·伯顿;香港:李察·波頓;台灣:李察·波頓; 当前语言下显示→理查德·伯顿
Tim Burton:大陆:蒂姆·伯顿;香港:添·布頓;台灣:提姆·波頓; 当前语言下显示→蒂姆·伯顿


Nicolas Cage:大陆:尼古拉斯·凯奇;香港:尼古拉斯·基治;台灣:尼可拉斯·凱吉; 当前语言下显示→尼古拉斯·凯奇
Mariah Carey:大陆:玛丽亚·凯里;香港:瑪麗·嘉兒;台灣:瑪麗亞·凱莉; 当前语言下显示→玛丽亚·凯里
Jim Carrey:大陆:金·凯瑞;香港:占·基利;台灣:金·凱瑞; 当前语言下显示→金·凯瑞
Cars:大陆:汽车总动员;台灣:汽車總動員;香港:反斗車王; 当前语言下显示→汽车总动员
Charlie Chaplin:大陆:查理·卓别林;香港:差利·卓別靈;台灣:查理·卓别林; 当前语言下显示→查理·卓别林
Julie Christie:大陆:朱莉·克里斯蒂;香港:茱莉·姬絲蒂;台灣:茱莉·克莉絲蒂; 当前语言下显示→朱莉·克里斯蒂
George Clooney:大陆:乔治·克鲁尼;香港:佐治·古尼;台灣:喬治·克隆尼; 当前语言下显示→乔治·克鲁尼
Coen brothers:大陆:科恩兄弟;香港:高安兄弟;台灣:柯安兄弟; 当前语言下显示→科恩兄弟
Sean Connery:大陆:肖恩·康纳利;香港:辛·康納利;台灣:史恩·康納萊; 当前语言下显示→肖恩·康纳利
David Copperfield:大陆:大卫·科波菲尔;香港:大衛·高柏飛;台灣:大衛·考柏菲; 当前语言下显示→大卫·科波菲尔
Francis Coppola:大陆:弗朗西斯·科波拉;香港:法蘭斯·哥普拉;台灣:法蘭西斯·科波拉; 当前语言下显示→弗朗西斯·科波拉
Marion Cotillard:大陆:玛丽昂·歌迪亚;香港:瑪莉安·歌迪雅;台灣:瑪莉詠·柯蒂亞; 当前语言下显示→玛丽昂·歌迪亚
Daniel Craig:大陆:丹尼尔·克雷格;台灣:丹尼爾·奎格;香港:丹尼爾·基克; 当前语言下显示→丹尼尔·克雷格
Bing Crosby:大陆:宾·克罗斯比;香港:冰·哥羅士比;台灣:平·克勞斯貝; 当前语言下显示→宾·克罗斯比
Tom Cruise:大陆:汤姆·克鲁斯;香港:湯·告魯斯;台灣:湯姆·克魯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汤姆·克鲁斯
Penélope Cruz:大陆:佩内洛普·克鲁兹;台灣:潘妮洛普·克魯茲;香港:彭妮露·古絲; 当前语言下显示→佩内洛普·克鲁兹
Elisha Cuthbert:大陆:伊莱沙·卡思伯特;香港:伊麗莎·庫斯伯特;台灣:伊麗莎·庫斯伯特; 当前语言下显示→伊莱沙·卡思伯特
Miley Cyrus:大陆:米利·赛勒斯;香港:麥莉·希拉;台灣:麥莉·希拉; 当前语言下显示→米利·赛勒斯
James Cameron:大陆:詹姆斯·卡梅隆;繁體:詹姆斯·卡麥隆;香港:占士·金馬倫; 当前语言下显示→詹姆斯·卡梅隆


Matt Damon:大陆:马特·戴蒙;香港:麥·迪文;台灣:麥特·戴蒙; 当前语言下显示→马特·戴蒙
Frank Darabont:大陆:弗兰克·达拉邦特;香港:法蘭·達拉本特;台灣:法蘭克·戴倫邦特; 当前语言下显示→弗兰克·达拉邦特
Daniel Day-Lewis:大陆:丹尼尔·戴-刘易斯;台灣:丹尼爾·戴-劉易斯;香港:丹尼爾·戴-路易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丹尼尔·戴-刘易斯
Robert De Niro:大陆:罗伯特·德尼罗;香港:羅拔·迪尼路;台灣:勞勃·狄尼洛; 当前语言下显示→罗伯特·德尼罗
Judi Dench:大陆:朱迪·丹奇;台灣:茱蒂·丹契;香港:茱迪·丹芝; 当前语言下显示→朱迪·丹奇
Leonardo DiCaprio:大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香港:里安納度·迪卡比奧;台灣: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当前语言下显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Vin Diesel:大陆:范·迪塞尔;台灣:馮·迪索;香港:雲·迪素; 当前语言下显示→范·迪塞尔
Johnny Depp:大陆:约翰尼·德普;香港:尊尼·特普;台灣:強尼·戴普; 当前语言下显示→约翰尼·德普
Dreamgirls:大陆:追梦姑娘;台灣:夢幻女郎;香港:夢幻女郎; 当前语言下显示→追梦姑娘
Hilary Duff:大陆:希拉里·达夫;香港:希拉莉·杜芙;台灣:希拉蕊·朵芙; 当前语言下显示→希拉里·达夫
Bob Dylan:大陆:鲍勃·迪伦;香港:卜·戴倫;台灣:巴布·狄倫; 当前语言下显示→鲍勃·迪伦


Clint Eastwood:大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台灣:克林·伊斯威特;香港:奇連·伊士活; 当前语言下显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hris Evans:大陆:克里斯·埃文斯;香港:基斯·伊雲斯;台灣:克里斯·伊凡; 当前语言下显示→克里斯·埃文斯


Harrison Ford:大陆:哈里森·福特;香港:夏里遜·福;台灣:哈里遜·福特; 当前语言下显示→哈里森·福特
Megan Fox:大陆:梅根·福克斯;香港:美瑾·霍絲;台灣:梅根·福克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梅根·福克斯
Stephen Frears:大陆:斯蒂芬·弗里尔斯;台灣:史蒂芬·佛瑞爾斯;香港:史提芬·費雅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斯蒂芬·弗里尔斯
Morgan Freeman:大陆:摩根·弗里曼;香港:摩根·費曼;台灣:摩根·費里曼; 当前语言下显示→摩根·弗里曼


Richard Gere:大陆:理查·基尔;香港:李察·基爾;台灣:李察·吉爾; 当前语言下显示→理查·基尔
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大陆: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台灣: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香港:依拿力圖; 当前语言下显示→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Paul Greengrass:大陆:保罗·格林格拉斯;香港:保羅·格連加斯;台灣:保羅·葛林葛瑞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保罗·格林格拉斯


Tom Hanks:大陆:汤姆·汉克斯;香港:湯·漢斯;台灣:湯姆·漢克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汤姆·汉克斯
Goldie Hawn:大陆:戈尔迪·霍恩;香港:高蒂·韓;台灣:歌蒂·韓; 当前语言下显示→戈尔迪·霍恩
Anne Hathaway:大陆:安妮·海瑟薇;台灣:安·海瑟薇;香港:安妮·夏菲維; 当前语言下显示→安妮·海瑟薇
Salma Hayek:大陆:萨尔玛·海耶克;香港:莎瑪·希恩;台灣:莎瑪·海耶克; 当前语言下显示→萨尔玛·海耶克
Katherine Heigl:大陆:凯瑟琳·海格尔;香港:嘉芙蓮·希歌;台灣:凱瑟琳·海格; 当前语言下显示→凯瑟琳·海格尔
Audrey Hepburn:简体:奥黛丽·赫本;繁體:奧黛麗·赫本;香港:柯德莉·夏萍; 当前语言下显示→奥黛丽·赫本
Katharine Hepburn:简体:凯瑟琳·赫本;繁體:凱瑟琳·赫本;香港:嘉芙蓮·協賓; 当前语言下显示→凯瑟琳·赫本
Freddie Highmore:大陆:弗雷迪·海默;香港:費迪·夏摩亞;台灣:弗雷迪·海默; 当前语言下显示→弗雷迪·海默
Dustin Hoffman:大陆:达斯汀·霍夫曼;香港:德斯汀·荷夫曼;台灣:達斯汀·霍夫曼; 当前语言下显示→达斯汀·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大陆:菲利普·西摩·霍夫曼;台灣:菲利浦·西摩·霍夫曼;香港:菲臘·西摩·荷夫曼; 当前语言下显示→菲利普·西摩·霍夫曼
Ian Holm:大陆:伊恩·霍尔姆;香港:伊恩·荷姆;台灣:伊恩·霍姆; 当前语言下显示→伊恩·霍尔姆
Katie Holmes:大陆:凯蒂·霍姆斯;香港:姬蒂·荷姆絲;台灣:凱蒂·荷姆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凯蒂·霍姆斯
Djimon Hounsou:大陆:吉蒙·休斯;台灣:迪蒙·杭蘇;香港:狄哲文·侯蘇; 当前语言下显示→吉蒙·休斯
Jenifer Hudson:大陆:珍妮弗·赫德森;台灣:珍妮佛·哈德遜;香港:珍妮花·赫遜; 当前语言下显示→珍妮弗·赫德森
Kate Hudson:大陆:凯特·赫德森;香港:姬·韓遜;台灣:凱特·哈德森; 当前语言下显示→凯特·赫德森


Hugh Jackman:大陆:休·杰克曼;香港:曉治·積曼;台灣:休·傑克曼; 当前语言下显示→休·杰克曼
Michael Jackson:大陆:迈克尔·杰克逊;香港:米高·積遜;台灣:麥可·傑克遜; 当前语言下显示→迈克尔·杰克逊
Peter Jackson:大陆:彼得·杰克逊;香港:彼得·積遜;台灣:彼得·傑克森; 当前语言下显示→彼得·杰克逊
Angelina Jolie:大陆:安吉丽娜·朱莉;香港:安祖蓮娜·祖莉;台灣:安潔莉娜·裘莉; 当前语言下显示→安吉丽娜·朱莉
Scarlett Jocnson:大陆:斯佳丽·约翰逊;香港:史嘉莉·祖安遜;台灣:史嘉蕾·喬韓森; 当前语言下显示→斯佳丽·约翰逊
Tommy Lee Jones:大陆:汤米·李·琼斯;香港:湯美·李·鍾斯;台灣:湯米·李·瓊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汤米·李·琼斯
Milla Jovovich:大陆:蜜拉·乔娃薇琪;香港:米娜·祖華域芝;台灣:蜜拉·喬娃薇琪; 当前语言下显示→蜜拉·乔娃薇琪


Nicole Kidman:大陆:尼科尔·基德曼;香港:妮歌·潔曼;台灣:妮可·基曼; 当前语言下显示→尼科尔·基德曼
Diane Kruger:大陆:黛安·克魯格;香港:戴安·古嘉;台灣:黛安·克魯格; 当前语言下显示→黛安·克魯格


Christopher Lee:大陆:克里斯托弗·李;香港:基斯杜化·李;台灣:克里斯多福·李; 当前语言下显示→克里斯托弗·李
Vivien Leigh:大陆:费雯·丽;香港:慧雲·李;台灣:費雯·麗; 当前语言下显示→费雯·丽
Jet Li:大陆:李连杰;香港:李連杰;台灣:李連杰; 当前语言下显示→李连杰
Eva Longoria:大陆:伊娃·朗格里亚;香港:伊娃·朗歌莉亞;台灣:伊娃·朗格莉亞; 当前语言下显示→伊娃·朗格里亚
Daniel Lewis:大陆:丹尼尔·刘易斯;香港:丹尼爾·路易斯;台灣:丹尼爾·劉易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丹尼尔·刘易斯
George Lucas:大陆:乔治·卢卡斯;香港:佐治·魯卡斯;台灣:喬治·盧卡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乔治·卢卡斯


Madonna:大陆:麦当娜;香港:麥當娜;台灣:瑪丹娜; 当前语言下显示→麦当娜
Marilyn Manson:大陆:玛里琳·曼森;香港:瑪莉蓮·曼森;台灣:瑪莉蓮·曼森; 当前语言下显示→玛里琳·曼森
Ewan Gordon McGregor:大陆:伊万·迈克格雷戈;台灣:伊旺·麥奎格;香港:伊雲·麥葵格; 当前语言下显示→伊万·迈克格雷戈
Ian McKellen:大陆:伊恩·麦凯伦;台灣:伊恩·麥克連;香港:伊恩·麥基倫; 当前语言下显示→伊恩·麦凯伦
Helen Mirren:大陆:海伦·米伦;台灣:海倫·米蘭;香港:海倫·美蘭; 当前语言下显示→海伦·米伦
Dominic Monaghan:大陆:多米尼克·莫纳汉;台灣:多米尼克·莫納漢; 当前语言下显示→多米尼克·莫纳汉
Viggo Mortensen:大陆:维戈·莫腾森;香港:維高·摩天臣;台灣:維果·莫天森; 当前语言下显示→维戈·莫腾森
Eddie Murphy:大陆:艾迪·莫菲;台灣:艾迪·墨菲;香港:愛迪·梅菲; 当前语言下显示→艾迪·莫菲


Jack Nicholson:大陆:杰克·尼科尔森;香港:積·尼高遜;台灣:傑克·尼克遜; 当前语言下显示→杰克·尼科尔森


Peter O'Toole:大陆:彼德·奥图;台灣:彼得·奧圖; 当前语言下显示→彼德·奥图


Al Pacino:大陆:艾尔·帕西诺;香港:阿爾·柏仙奴;台灣:艾爾·帕西諾; 当前语言下显示→艾尔·帕西诺
Ellen Page:大陆:艾莲·佩奇;香港:愛倫·比芝;台灣:艾倫·佩姬; 当前语言下显示→艾莲·佩奇
Gwyneth Paltrow:大陆:格温妮丝·帕特罗;香港:桂莉芙·柏德露;台灣:葛妮絲·派特洛; 当前语言下显示→格温妮丝·帕特罗
Tony Parker:大陆:托尼·帕克;香港:東尼·柏加;台灣:托尼·帕克; 当前语言下显示→托尼·帕克
Michelle Pfeiffer:大陆:米歇尔·法伊弗;台灣:蜜雪兒·菲佛;香港:米雪·菲花; 当前语言下显示→米歇尔·法伊弗
River Phoenix:大陆:里弗·菲尼克斯;香港:里華·馮力士;台灣:瑞凡·費尼克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里弗·菲尼克斯
Brad Pitt:大陆:布拉德·皮特;香港:畢·彼特;台灣:布萊德·彼特; 当前语言下显示→布拉德·皮特
Dominic Purcell:大陆:多米尼克·珀塞尔;香港:杜明歷·珀素;台灣:多明尼克·普謝爾; 当前语言下显示→多米尼克·珀塞尔


Jean Reno:大陆:让·雷诺;香港:尚·連奴;台灣:尚·雷諾; 当前语言下显示→让·雷诺
John Rhys-Davies:大陆:约翰·里斯-戴维斯;香港:約翰·里斯-戴維斯;台灣:約翰·萊斯-戴維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约翰·里斯-戴维斯
Cliff Richard:大陆:克里夫·理查德;香港:奇里夫·李察;台灣:克里夫·李察; 当前语言下显示→克里夫·理查德
Guy Ritchie:大陆:盖伊·里奇;香港:佳·烈治;台灣:蓋·瑞奇; 当前语言下显示→盖伊·里奇
Tim Robbins:大陆:蒂姆·罗宾斯;香港:添·羅賓斯;台灣:提姆·羅賓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蒂姆·罗宾斯
Saoirse Ronan:大陆:西尔莎·罗南;香港:莎愛絲·露娜;台灣:莎柔絲·羅南; 当前语言下显示→西尔莎·罗南
Seth Rogen:大陆:塞思·罗根;香港:薛夫·洛根; 当前语言下显示→塞思·罗根
Kurt Russel:大陆:库尔特·拉塞尔;香港:卻·羅素;台灣:寇特·羅素; 当前语言下显示→库尔特·拉塞尔


Yves Saint-Laurent:大陆:伊夫·圣洛朗;香港:伊夫·聖羅蘭;台灣:伊夫·聖羅蘭; 当前语言下显示→伊夫·圣洛朗
Martin Scorsese:大陆:马丁·斯科西斯;香港:馬田·史高西斯;台灣:馬丁·史柯西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马丁·斯科西斯
Steven Seagal:大陆:斯蒂芬·西格尔;香港:史提芬·史葛;台灣:史蒂芬·席格; 当前语言下显示→斯蒂芬·西格尔
Andy Serkis:大陆:安迪·塞基斯;香港:安迪·薛堅斯;台灣:安迪·瑟克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安迪·塞基斯
Maggie Smith:大陆:玛吉·史密斯;香港:瑪姬·史密芙;台灣:瑪姬·史密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玛吉·史密斯
Will Smith:大陆:威尔·史密斯;香港:韋·史密夫;台灣:威爾·史密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威尔·史密斯
Steven Spielberg:大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香港:史提芬·史匹堡;台灣:史蒂芬·史匹柏; 当前语言下显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Oliver Stone:大陆:奥利弗·斯通;香港:奧利華·史東;台灣:奧立佛·史東; 当前语言下显示→奥利弗·斯通
Meryl Streep:大陆:梅丽尔·斯特丽普;台灣:梅莉·史翠普;香港:梅麗·史翠普; 当前语言下显示→梅丽尔·斯特丽普
Tilda Swinton:大陆:蒂尔达·斯温顿;香港:蒂達·史雲頓;台灣:蒂妲·絲雲頓; 当前语言下显示→蒂尔达·斯温顿


John Travolta:大陆:约翰·特拉沃尔塔;香港:尊·特拉華特;台灣:約翰·屈伏塔; 当前语言下显示→约翰·特拉沃尔塔
Christ Tucker:大陆:克里斯·塔克;香港:基斯·德加;台灣:克里斯·塔克; 当前语言下显示→克里斯·塔克
Shania Twain:大陆:莎妮娅·特温;台灣:仙妮亞·唐恩; 当前语言下显示→莎妮娅·特温
Liv Tyler:大陆:丽芙·泰勒;香港:莉芙·泰萊;台灣:麗芙·泰勒; 当前语言下显示→丽芙·泰勒


Jean-Claude Van Damme:大陆:尚-克劳德·范·戴姆;台灣:尚-克勞德·范·達美;香港:尚-克劳德·范·戴姆; 当前语言下显示→尚-克劳德·范·戴姆


Mark Wahlberg:大陆:马克·沃尔伯格;台灣:馬克·華柏格;香港:麥克·華堡; 当前语言下显示→马克·沃尔伯格
Wachowski Brothers:大陆:沃卓斯基兄弟;香港:華高斯基兄弟;台灣:華卓斯基兄弟; 当前语言下显示→沃卓斯基兄弟
Hugo Weaving:大陆:雨果·威文;香港:曉高·韋榮;台灣:雨果·威明; 当前语言下显示→雨果·威文
Rachel Weisz:大陆:雷切尔·魏斯;台灣:瑞秋·懷茲;香港:麗素·慧絲; 当前语言下显示→雷切尔·魏斯
Forest Whitaker:大陆:福里斯特·惠特克;台灣:佛瑞斯特·懷特克;香港:科力士·韋德加; 当前语言下显示→福里斯特·惠特克
Bruce Willis:大陆:布鲁斯·威利斯;香港:布斯·韋利士;台灣:布魯斯·威利; 当前语言下显示→布鲁斯·威利斯
Kate Winslet:大陆:凯特·温斯莱特;台灣:凱特·溫斯蕾;香港:琦·溫斯莉; 当前语言下显示→凯特·温斯莱特
Robert Wise:大陆:罗伯特·怀斯;香港:羅拔·懷斯;台灣:勞勃·懷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罗伯特·怀斯
Reese Witherspoon:大陆:里斯·威瑟斯庞;香港:麗絲·韋花絲潘;台灣:瑞絲·薇斯朋; 当前语言下显示→里斯·威瑟斯庞
Elijah Wood:大陆:伊莱贾·伍德;香港:伊力查·活;台灣:伊利亞·伍德; 当前语言下显示→伊莱贾·伍德


Leonardo:大陆:莱昂纳多;台灣:李奧納多;香港:里安納度; 当前语言下显示→莱昂纳多
Saint Laurent:大陆:圣洛朗;香港:聖羅蘭;台灣:聖羅蘭; 当前语言下显示→圣洛朗
Wachowski:大陆:沃卓斯基;香港:華高斯基;台灣:華卓斯基; 当前语言下显示→沃卓斯基
Witherspoon:大陆:威瑟斯庞;香港:韋花絲潘;台灣:薇斯朋; 当前语言下显示→威瑟斯庞


James Bond:大陆:詹姆斯·邦德;香港:占士·邦;台灣:詹姆斯·龐德; 当前语言下显示→詹姆斯·邦德
James Carter:大陆:詹姆斯·卡特;香港:占士·卡特;台灣:詹姆斯·卡特; 当前语言下显示→詹姆斯·卡特
Caspian:大陆:凯斯宾王子;香港:卡斯柏王子;台灣:賈思潘王子; 当前语言下显示→凯斯宾王子
Gabrielle Solis:大陆:嘉百莉·马尔克斯;香港:蘇嘉碧;台灣:賈柏莉兒·馬爾克斯; 当前语言下显示→嘉百莉·马尔克斯
Willy Wonka:大陆:威利·旺卡;香港:王卡衛;台灣:威利·旺卡; 当前语言下显示→威利·旺卡


Film Festival:大陆:电影节;香港:影展;台灣:電影節; 当前语言下显示→电影节
Golden Raspberry Awards:大陆:金酸莓;香港:金草莓;台灣:金酸莓; 当前语言下显示→金酸莓
Grammy Awards:大陆:格莱美;香港:格林美;台灣:葛萊美; 当前语言下显示→格莱美


Band:大陆:乐队;香港:樂隊;台灣:樂團; 当前语言下显示→乐队
Cannes:大陆:戛纳;香港:康城;台灣:坎城; 当前语言下显示→戛纳
Guitar:大陆:吉他;香港:結他;台灣:吉他; 当前语言下显示→吉他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大陆:纳尼亚传奇;香港:魔幻王國;台灣:納尼亞傳奇; 当前语言下显示→纳尼亚传奇
Hollywood:大陆:好莱坞;香港:荷里活;台灣:好萊塢; 当前语言下显示→好莱坞


大陆:通天塔;台灣:火線交錯;香港:巴別塔; 当前语言下显示→通天塔
大陆:窃听风暴;台灣:竊聽風暴;香港:竊聽者; 当前语言下显示→窃听风暴
大陆:雷恩·高斯林;台灣:雷恩·葛斯林; 当前语言下显示→雷恩·高斯林
大陆:婚礼之后;台灣:婚禮之後;香港:婚宴背後; 当前语言下显示→婚礼之后
大陆:光荣岁月;台灣:光榮歲月;香港:歲月榮光; 当前语言下显示→光荣岁月
大陆:波拉特;台灣: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香港:波叔出城: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著數; 当前语言下显示→波拉特
大陆:启示;台灣:阿波卡獵逃;香港:亞波卡獵逃; 当前语言下显示→启示
以下为本条目单独的全文转换,请从本页面进行编辑:
简体:凯拉·奈特利;繁體:綺拉·奈特莉;香港:姬拉·麗莉;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凯拉·奈特利
简体:奥丽维亚·德哈维兰;繁體:奥麗薇·夏蕙蘭;香港:奥麗薇·夏蕙蘭;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奥丽维亚·德哈维兰
简体:音乐之声;繁體:真善美;香港:仙樂飄飄處處聞;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音乐之声
简体:谁怕弗吉妮亚·伍尔夫?;繁體:靈慾春宵;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谁怕弗吉妮亚·伍尔夫?
简体:邦妮和克莱德;繁體:我倆沒有明天;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邦妮和克莱德
简体:简·方达;繁體:珍·芳達;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简·方达
简体:梅丽尔·斯特丽普;繁體:梅莉·史翠普;香港:梅麗·史翠普;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梅丽尔·斯特丽普
简体:朱迪·丹奇;繁體:茱蒂·丹契;香港:茱迪·丹芝;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朱迪·丹奇
简体:凯特·温斯莱特;繁體:凱特·溫絲蕾;香港:琦·溫絲莉;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凯特·温斯莱特
简体:海伦·米伦;繁體:海倫·米蘭;香港:海倫·美蘭;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海伦·米伦
简体:佩内洛普·克鲁兹;繁體:潘妮洛普·克魯茲;香港:彭妮·露古絲;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佩内洛普·克鲁兹
简体:回归;繁體:玩美女人;香港:浮花;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回归
简体:丑闻纪事;繁體:醜聞筆記;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丑闻纪事
简体:穿Prada的恶魔;繁體:穿著Prada的惡魔;香港:穿Prada的惡魔;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穿Prada的恶魔
简体:伊丽莎白:黄金年代;繁體:伊莉莎白:輝煌年代;香港:傳奇女王伊利沙伯:黃金盛世;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伊丽莎白:黄金年代

显示↓关闭↑附加说明(对转换结果有疑问时)
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
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由于技术所限,字词转换有时会不稳定,在刚增加标题转换时,由于缓存原因标题不一定马上显示转换后的正确结果。你可以尝试单击这里进行强制刷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英语:Academy Award for Best Actress)通过业内人士投票,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给每年得票最高的女主角,奥斯卡金像奖之一。
获女主角提名最多的女演员为凯瑟琳·赫本,共12次。第二为贝蒂·戴维斯以及梅丽·史翠普,分别为11次。但史翠普又获得过3次女配角提名,因此一共14次,保持着女演员的记录。
目录
[隐藏]
1 最佳女演员之最
2 1920年代
3 1930年代
4 1940年代
5 1950年代
6 1960年代
7 1970年代
8 1980年代
9 1990年代
10 2000年代


[编辑] 最佳女演员之最
分类名字特点说明
获奖次数最多者凯瑟琳·赫本获奖4次12次提名
提名次数最多者梅丽·史翠普14次提名获奖2次
年龄最大获奖者杰西卡·坦迪80岁《温馨接送情》(1989年)
年龄最大提名者杰西卡·坦迪80岁《温馨接送情》(1989年)
年龄最小获奖者玛莉·马特林21岁《无言之爱》(1986年)
年龄最小提名者姬莎·卡索-休斯13岁《鲸骑士》(2003年)

黑体显示的是该年的获奖者。
[编辑] 1920年代
1928年
珍妮·盖诺(Janet Gaynor)《七重天》(Seventh Heaven)
《马路天使》(Street Angel)
《日出》(Sunrise)
路易丝·德莱瑟(Louise Dresser)《A Ship Comes In》
葛罗莉亚·史璜生(Gloria Swanson)《军中红粉》(Sadie Thompson)



1929年
玛丽·毕克馥(Mary Pickford)《卖弄风情》(Coquette)
露丝·查特顿(Ruth Chatterton)《神秘女郎》(Madame X)
贝蒂·康普森(Betty Compson)《The Barker》
珍妮·伊格斯(Jeanne Eagels)《The Letter》
蔻琳·格里菲斯(Corinne Griffith)《女神》(The Divine Lady)
贝茜·拉弗(Bessie Love)《百老汇之歌》(The Broadway Melody)

[编辑] 1930年代
1930年
瑙玛·希拉(Norma Shearer)《弃妇》(The Divorcee)
南茜·卡罗尔(Nancy Carroll)《魔鬼假日》(The Devil's Holiday)
露丝·查特顿(Ruth Chatterton)《莎拉母子》(Sarah and Son)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
《罗曼史》(Romance)
瑙玛·希拉(Norma Shearer)《私欲》(Their Own Desire)
葛罗莉亚·史璜生(Gloria Swanson)《侵犯者》(The Trespasser)



1931年
玛丽·杜丝勒(Marie Dressler)《拯女记》(Min and Bill)
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摩洛哥》(Morocco)
艾琳·杜恩(Irene Dunne)《壮志千秋》(Cimarron)
安·哈丁(Ann Harding)《假日》(Holiday)
瑙玛·希拉(Norma Shearer)《自由魂》(A Free Soul)



1932年
海伦·海丝(Helen Hayes)《战地晴天》(The Sin of Madelon Claudet)
玛丽·杜丝勒(Marie Dressler)《爱玛》(Emma)
琳·方丹(Lynn Fontanne)《卫兵》(The Guardsman)



1933年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惊才绝艳》(Morning Glory)
梅·罗伯森(May Robson)《一日贵妇》(Lady for a Day)
戴安娜·温尼亚德(Diana Wynyard)《乱世春秋》(Cavalcade)



1934年
克劳黛·考尔白(Claudette Colbert)《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格蕾丝·摩尔(Grace Moore)《一夜爱情》(One Night of Love)
瑙玛·希拉(Norma Shearer)《红楼春怨》(The Barretts of Wimpole Street)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补充提名)《名士殉情记》(Of Human Bondage)



1935年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女人女人》(Dangerous)
伊丽莎白·伯格纳(Elisabeth Bergner)《永不离开我》(Escape Me Never)
克劳黛·考尔白(Claudette Colbert)《私人世界》(Private Worlds)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寂寞芳心》(Alice Adams)
米丽安·霍普金斯(Miriam Hopkins)《浮华世界》(Becky Sharp)
玛丽·奥白朗(Merle Oberon)《黑暗天使》(The Dark Angel)



1936年
露薏丝·蕾娜(Luise Rainer)《歌舞大王齐格菲》(The Great Ziegfeld)
艾琳·杜恩(Irene Dunne)《孽海狂涛》(Theodora Goes Wild)
格拉蒂丝·乔治(Gladys George)《勇敢的凯莉》(Valiant Is the Word for Carrie)
卡萝尔·伦巴第(Carole Lombard)《我的高德弗里》(My Man Godfrey)
瑙玛·希拉(Norma Shearer)《铸情》(Romeo and Juliet)



1937年
露薏丝·蕾娜(Luise Rainer)《大地》(The Good Earth)
艾琳·杜恩(Irene Dunne)《春闺风月》(The Awful Truth)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茶花女》(Camille)
珍妮·盖诺(Janet Gaynor)《明星的诞生》/《星梦泪痕》(A Star Is Born)
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史帝拉·达拉斯》(Stella Dallas)



1938年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红衫泪痕》(Jezebel)
费伊·贝恩特(Fay Bainter)《White Banners》
温蒂·希勒(Wendy Hiller)《窈窕淑女》(Pygmalion)
瑙玛·希拉(Norma Shearer)《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
玛格丽特·沙利文(Margaret Sullavan)《三人行》(Three Comrades)



1939年
费雯丽(Vivien Leigh)《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卿何薄命》(Dark Victory)
艾琳·杜恩(Irene Dunne)《爱情故事》(Love Affair)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妮诺契卡》(Ninotchka)
葛丽·嘉逊(Greer Garson)《万世师表》(Goodbye, Mr. Chips)

[编辑] 1940年代
1940年
琴姐·罗杰斯(Ginger Rogers)《女人万岁》(Kitty Foyle)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香笺泪》(The Letter)
琼·芳登(Joan Fontaine)《蝴蝶梦》(Rebecca)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费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
玛莎·斯科特(Martha Scott)《我们的小镇》(Our Town)



1941年
琼·芳登(Joan Fontaine)《深闺疑云》(Suspicion)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小狐狸》(The Little Foxes)
奥丽维亚·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良宵苦短》(Hold Back the Dawn)
葛丽·嘉逊(Greer Garson)《落花飘零》(Blossoms in the Dust)
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火球》(Ball of Fire)



1942年
葛丽·嘉逊(Greer Garson)《忠勇之家》(Mrs. Miniver)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扬帆》(Now, Voyager)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时代女人》(Woman of the Year)
罗莎琳·罗素(Rosalind Russell)《艾莲妹妹》(My Sister Eileen)
特雷莎·赖特(Teresa Wright)《扬基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1943年
珍妮佛·琼斯(Jennifer Joans)《圣女之歌》(The Song of Bernadette)
珍·阿瑟(Jean Arthur)《小姑居处》(The More the Merrier)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葛丽·嘉逊(Greer Garson)The Constant Nymph
琼·芳登(Joan Fontaine)《居里夫人》(Madame Curie)



1944年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煤气灯下》(Gaslight)
克劳黛·考尔白(Claudette Colbert)《自君别后》(Since You Went Away)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史格芬顿先生》(Mr. Skeffington)
葛丽·嘉逊(Greer Garson)Mrs. Parkington
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双重保险》(Double Indemnity)



1945年
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圣玛丽的钟声》(The Bells of St. Mary's)
葛丽·嘉逊(Greer Garson)《空谷芳草》(The Valley of Decision)
珍妮佛·琼斯(Jennifer Jones)《血洒香笺》(Love Letters)
金·蒂尔尼(Gene Tierney)《狂恋》/《难测妇人心》(Leave Her to Heaven)



1946年
奥丽维亚·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风流种子》(To Each His Own)
茜莉娅·强森(Celia Johnson)《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
珍妮佛·琼斯(Jennifer Jones)《阳光下的决斗》(Duel in the Sun)
罗莎琳·罗素(Rosalind Russell)《修女肯尼》(Sister Kenny)
珍·惠曼(Jane Wyman)《鹿苑长春》(The Yearling)



1947年
洛丽泰·杨(Loretta Young)《女参议员》(The Farmer's Daughter)
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作茧自缚》(Possessed)
苏珊·海华(Susan Hayward)《毁灭》(Smash-Up, the Story of a Woman)
桃乐茜·麦奎尔(Dorothy McGuire)《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
罗莎琳·罗素(Rosalind Russell)《埃里特拉戴孝》(Mourning Becomes Electra)



1948年
珍·惠曼(Jane Wyman)《心声泪影》(Johnny Belinda)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圣女贞德》(Joan of Arc)
奥丽维亚·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毒龙潭》(The Snake Pit)
艾琳·杜恩(Irene Dunne)《慈母泪》(I Remember Mama)
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电话惊魂》(Sorry, Wrong Number)



1949年
奥丽维亚·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千金小姐》(The Heiress)
珍·克雷恩(Jeanne Crain)《荡姬血泪》(Pinky)
苏珊·海华(Susan Hayward)《一厢情愿》(My Foolish Heart)
黛博拉·蔻儿(Deborah Kerr)《黄梁梦》(Edward, My Son)
洛丽泰·杨(Loretta Young)《圣女歌声》(Come to the Stable)

[编辑] 1950年代
1950年
茱蒂·霍利德(Judy Holliday)《绛帐海棠春》(Born Yesterday)
安妮·巴克斯特(Anne Baxter)《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爱莲诺·帕克(Eleanor Parker)Caged
葛罗莉亚·史璜生(Gloria Swanson)《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1951年
费雯丽(Vivien Leigh)《欲望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非洲皇后》(The African Queen)
爱莲诺·帕克(Eleanor Parker)Detective Story
雪莉·温特斯(Shelley Winters)《阳光照耀之地》/《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
珍·惠曼(Jane Wyman)The Blue Veil



1952年
秀丽·布丝(Shirley Booth)《兰闺春怨》(Come Back, Little Sheba)
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Sudden Fear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昨日星尘》(The Star)
茱莉·哈里斯(Julie Harris)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
苏珊·海华(Susan Hayward)With a Song in My Heart



1953年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罗马假期》(Roman Holiday)
李丝丽·卡侬(Leslie Caron)Lili
艾娃·嘉纳(Ava Gardner)Mogambo
黛博拉·蔻儿(Deborah Kerr)《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玛吉·麦那马拉(Maggie McNamara)The Moon Is Blue



1954年
格蕾丝·凯莉(Grace Kelly)《乡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
桃乐茜·丹缀之(Dorothy Dandridge)Carmen Jones
茱蒂·嘉兰(Judy Garland)A Star Is Born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龙凤配》(Sabrina)
珍·惠曼(Jane Wyman)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5年
安娜·麦兰妮(Anna Magnani)《玫瑰梦》(The Rose Tattoo)
苏珊·海华(Susan Hayward)I'll Cry Tomorrow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Summertime
珍妮佛·琼斯(Jennifer Jones)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
爱莲诺·帕克(Eleanor Parker)Interrupted Melody



1956年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真假公主》(Anastasia)
卡萝尔·贝克(Carroll Baker)Baby Doll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The Rainmaker
南茜·凯利(Nancy Kelly)The Bad Seed
黛博拉·蔻儿(Deborah Kerr)《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



1957年
乔安·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
黛博拉·蔻儿(Deborah Kerr)《荒岛仙窟日月情》(Heaven Knows, Mr. Allison)
安娜·麦兰妮(Anna Magnani)《孽海狂涛》(Wild Is the Wind)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战国佳人》(Raintree County)
拉娜·透纳(Lana Turner)《冷暖人间》(Peyton Place)



1958年
苏珊·海华(Susan Hayward)《我要活下去》(I Want to Live!)
黛博拉·蔻儿(Deborah Kerr)《鸳鸯谱》(Separate Tables)
莎莉·麦克琳(Shirley MacLaine)《魂断情天》(Some Came Running)
罗莎琳·罗素(Rosalind Russell)《玛咪姑妈》(Auntie Mame)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朱门巧妇》(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9年
茜蒙·仙诺(Simone Signoret)《金屋泪》(Room at the Top)
桃乐丝·黛(Doris Day)《枕边细语》(Pillow Talk)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修女传》(The Nun's Story)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夏日痴魂》(Suddenly, Last Summer)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夏日痴魂》(Suddenly, Last Summer)

[编辑] 1960年代
1960年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巴特菲尔德8号》/《青楼艳妓》(BUtterfield 8)
葛丽·嘉逊(Greer Garson)《旭日东升》(Sunrise at Campobello)
黛博拉·蔻儿(Deborah Kerr)《夕阳西下》/《游牧家族》(The Sundowners)
莎莉·麦克琳(Shirley MacLaine)《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梅莲娜·麦可丽(Melina Mercouri)《别在星期天》/《痴汉娇娃》(Never on Sunday/Ποτ? Την Κυριακ?)



1961年
索菲娅·罗兰(Sophia Loren)《烽火母女泪》/《战地两女性》(Two Women/La Ciociara)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派珀·洛利(Piper Laurie)《江湖浪子》(The Hustler)
杰拉丁·佩之(Geraldine Page)《夏日烟云》(Summer and Smoke)
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天涯何处无芳草》(Splendor in the Grass)



1962年
安·班克劳馥(Anne Bancroft)《海伦·凯勒》(The Miracle Worker)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姐妹情仇》(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杰拉丁·佩之(Geraldine Page)《浓爱痴情》/《春浓满楼情痴狂》(Sweet Bird of Youth)
莉·雷米克(Lee Remick)《醉乡情断》/《美酒玫瑰的日子》(Days of Wine and Roses)



1963年
帕翠夏·尼尔(Patricia Neal)《原野铁汉》(Hud)
李丝丽·卡侬(Leslie Caron)《陋室红颜》(The L-Shaped Room)
莎莉·麦克琳(Shirley MacLaine)《花街神女》(Irma la Douce)
瑞秋·罗伯茨(Rachel Roberts)《如此运动生涯》(This Sporting Life)
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陌生人之恋》/《烈火干柴》(Love with the Proper Stranger)



1964年
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
安·班克劳馥(Anne Bancroft)《太太的苦闷》(The Pumpkin Eater)
索菲娅·罗兰(Sophia Loren)《意大利式婚姻》(Marriage Italian Style/Matrimonio all'italiana)
黛比·雷诺兹(Debbie Raynolds)《琼楼飞燕》/《翠谷奇谭》(The Unsinkable Molly Brown)
金·斯坦利(Kim Stanley)《雨天下的迎神会》(Seance on a Wet Afternoon)



1965年
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亲爱的》(Darling)
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萨曼莎·艾格(Samantha Eggar)《收藏家》(The Collector)
伊丽莎白·哈特曼(Elizabeth Hartman)《再生缘》(A Patch of Blue)
茜蒙·仙诺(Simone Signoret)《愚人船》(Ship of Fools)



1966年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ylor)《谁怕弗吉妮亚·伍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安诺·艾美(Anouk Aimée)《男欢女爱》(Un homme et une femme/A Man and a Woman)
艾达·卡敏斯卡(Ida Kaminska)《大街上的商店》(Obchod na korze/The Shop on Main Street)
琳·蕾格烈芙(Lynn Redgrave)《乔琪姑娘》(Georgy Girl)
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摩根》(Morgan!)



1967年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谁来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安·班克劳馥(Anne Bancroft)《毕业生》(The Graduate)
费·唐娜薇(Faye Dunaway)《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伊蒂丝·埃文斯(Edith Evans)《疯狂世家》(The Whisperers)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盲女惊魂记》(Wait Until Dark)



1968年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
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冬之狮》(The Lion in Winter)
《妙女郎》(Funny Girl)
帕翠夏·尼尔(Patricia Neal)《玫瑰怨》(The Subject Was Roses)
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绝代美人》(Isadora)
乔安·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巧妇怨》(Rachel, Rachel)



1969年
玛琪·史密斯(Maggie Smith)《春风不化雨》(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珍妮薇芙·褒祖德(Geneviève Bujold)《安妮的一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简·方达(Jane Fonda)《孤注一掷》(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
莱莎·明奈利(Liza Minnelli)《何日卿再来》(The Sterile Cuckoo)
珍·西蒙丝(Jean Simmons)《大团圆》(The Happy Ending)

[编辑] 1970年代
1970年
格兰达·杰克逊(Glenda Jackson)《风月宝鉴》/《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
珍·亚历山大(Jane Alexander)《拳王奋斗史》(The Great White Hope)
艾丽·麦克罗(Ali MacCraw)《爱情故事》(Love Story)
莎拉·迈尔斯(Sarah Miles)《雷恩的女儿》/《碧海情天》(Ryan's Daughter)
凯莉·斯诺德格列斯(Carrie Snodgress)《狂妇日记》(Diary of a Mad Housewife)



1971年
简·方达(Jane Fonda)《柳巷芳草》/《花街杀人案》(Klute)
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花村》(McCabe & Mrs. Miller)
格兰达·杰克逊(Glenda Jackson)《血腥星期天》(Sunday Bloody Sunday)
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英宫恨》/《苏格兰玛丽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
珍妮特·苏兹曼(Janet Suzman)《俄宫秘史》(Nicholas and Alexandra)



1972年
莱莎·明奈利(Liza Minnelli)《歌厅》(Cabaret)
戴安娜·罗丝(Diana Ross)《布鲁斯名伶》(Lady Sings the Blues)
玛琪·史密斯(Maggie Smith)《与姑妈同游》(Travels with My Aunt)
西西莉·泰森(Cicely Tyson)《儿子离家时》(Sounder)
丽芙·乌曼(Liv Ullmann)《移民》(The Emigrants/Utvandrarna)



1973年
格兰达·杰克逊(Glenda Jackson)《金屋春宵》(A Touch of Class)
艾伦·伯丝汀(Ellen Burstyn)《大法师》(The Exorcist)
玛莎·梅森(Marsha Mason)《吧女生涯原是梦》(Cinderella Liberty)
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往日情怀》(The Way We Were)
乔安·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夏愿冬梦》(Summer Wishes, Winter Dreams)



1974年
艾伦·伯丝汀(Ellen Burstyn)《再见爱丽丝》(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黛韩·卡罗尔(Diahann Carroll)《克劳丁》(Claudine)
费·唐娜薇(Faye Dunaway)《唐人街》(Chinatown)
瓦莱丽·珀莱恩(Valerie Perrine)《连尼传》(Lenny)
吉娜·罗兰兹(Gena Rowlands)《疯女》(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1975年
露易丝·弗莱彻(Louise Fletcher)《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安-玛格丽特(Ann-Margret)《冲破黑暗谷》(Tommy)
伊莎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巫山云》/《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情泪种情花》(The Story of Adele H.)
格兰达·杰克逊(Glenda Jackson)《海达》(Hedda)
卡萝尔·凯恩(Carol Kane)《赫斯特大街》(Hester Street)



1976年
费·唐娜薇(Faye Dunaway)《》(Network)
玛丽-克丽丝汀·巴劳(Marie-Christine Barrault)《表亲》(Cousin, cousine)
塔莉亚·夏尔(Talia Shire)《》(Rocky)
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魔女嘉莉》(Carrie)
丽芙·乌曼(Liv Ullmann)《面对面》(Face to Face)



1977年
黛安·基顿(Diane Keaton)《安妮·霍尔》(Annie Hall)
安·班克劳馥(Ann Bancroft)《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
简·方达(Jane Fonda)《茱莉娅》(Julia)
莎莉·麦克琳(Shirley MacLaine)《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
玛莎·梅森(Marsha Mason)《再见女郎》(The Goodbye Girl)



1978年
简·方达(Jane Fonda)《荣归》/《返乡》(Coming Home)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秋天奏鸣曲》(Autumn Sontana)
艾伦·伯丝汀(Ellen Burstyn)《明年此时》(Same time, Next Year)
吉尔·克雷堡(Jill Clayburgh)《婚外情》(An Unmarried Woman)
杰拉丁·佩之(Geraldine Page)《我心深处》(Interiors)



1979年
莎莉·菲尔德(Sally Field)《诺玛·蕾》(Norma Rae)
吉尔·克雷堡(Jill Clayburgh)《不结婚的男人》(Starting Over)
简·方达(Jane Fonda)《中国综合症》(The China Syndrome)
玛莎·梅森(Marsha Mason)《感情新乐章》(Chapter Two)
贝特·米德勒(Bette Midler)《玫瑰》(The Rose)

[编辑] 1980年代
1980年
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矿工的女儿》(Coal Miner's Daughter)
艾伦·伯丝汀(Ellen Burstyn)《复活之日》/《暗夜追杀令》(Resurrection)
戈尔迪·霍恩(Goldie Hawn)《小迷糊当大兵》/《傻妹从军》(Private Benjamin)
玛丽·泰勒·摩尔(Mary Tyler Moore)《》(Ordinary People)
吉娜·罗兰兹(Gena Rowlands)《女煞葛洛莉》(Gloria)



1981年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
黛安·基顿(Diane Keaton)《》(Reds)
玛莎·梅森(Marsha Mason)《酸甜苦辣母女会》(Only When I Laugh)
苏珊·莎兰登(Susan Sarandon)《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1982年
梅丽尔·斯特丽普(Meryl Streep)《苏菲的抉择》(Sophie's Choice)
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雌雄莫辨》(Victor/Victoria)
杰西卡·兰格(Jessica Lange)《红伶劫》(Frances)
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失踪》(Missing)
黛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军官与绅士》(An Officer and a Gentleman)



1983年
莎莉·麦克琳(Shirley MacLaine)《》(Terms of Endearment)
珍·亚历山大(Jane Alexander)《证言》(Testament)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Silkwood)
茱莉·沃特斯(Julie Walters)《凡夫俗女》/《教导丽塔》(Educating Rita)
黛博拉·温格(Debra Winger)《》(Terms of Endearment)



1984年
莎莉·菲尔德(Sally Field)《心灵深处》(Places in the Heart)
茱蒂·戴维斯(Judy Davis)《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杰西卡·兰格(Jessica Lange)《家园》(Country)
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怒河春醒》/《决堤暴潮/大河》The River



1985年
杰拉丁·佩之(Geraldine Page)《丰盛之旅》(The Trip to Bountiful)
安·班克劳馥(Ann Bancroft)《上帝的女儿》/《神迹奇案》(Agnes of God)
琥碧·戈德柏(Whoopi Goldberg)《紫色姊妹花》(The Color Purple)
杰西卡·兰格(Jessica Lange)《甜蜜梦幻》(Sweet Dreams)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远离非洲》(Out of Africa)



1986年
玛莉·马特林(Marlee Matlin)《无言之爱》/《次神之女》(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简·方达(Jane Fonda)《宿醉》(The Morning After)
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芳心之罪》(Crimes of the Heart)
凯萨琳·透纳(Kathleen Turner)《佩姬苏要出嫁》(Peggy Sue Got Married)
薛歌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异形2》(Aliens)



1987年
雪儿(Cher)《月色撩人》(Moonstruck)
葛伦·克洛斯(Glenn Close)《致命的诱惑》(Fatal Attraction)
荷莉·杭特(Holly Hunter)《广播新闻》(Broadcast News)
莎莉·柯克兰(Sally Kirkland)《安娜》(Anna)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风滚草》(Ironweed)



1988年
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The Accused)
葛伦·克洛斯(Glenn Close)《危险关系》(Dangerous Liaisons)
梅兰妮·格里菲丝(Melanie Griffith)《上班女郎》(Working Girl)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黑暗中的呼喊》/《暗夜哭声》(A Cry in the Dark)
薛歌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雾锁危情》(Gorillas in the Mist)



1989年
洁西卡·坦迪(Jessica Tandy)《》(Driving Miss Daisy)
伊莎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罗丹与卡蜜儿》/《罗丹的情人》(Camille Claudel)
宝琳·柯林斯(Pauline Collins)《第二春》(Shirley Valentine)
洁西卡·兰芝(Jessica Lange)《》(Music Box)
蜜雪儿·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一曲相思情未了》(The Fabulous Baker Boys)

[编辑] 1990年代
1990年
凯西.贝兹(Kathy Bates)《危情十日》(Misery)
安洁丽卡·休斯敦(Anjelica Huston)《千网危情》/《致命赌局》(The Grifters)
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岁月星辰》(Postcards from the Edge)
乔安·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末路英雄半世情》(Mr. and Mrs. Bridge)



1991年
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吉娜·戴维斯(Geena Davis)《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e)
劳拉·邓(Laura Dern)《容易受伤的玫瑰》(Rambling Rose)
贝蒂·蜜勒(Bette Midler)《龙凤双星》(For the Boys)
苏珊·莎兰登(Susan Sarandon)《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e)



1992年
爱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
凯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印度支那》(Indochine)
玛丽·麦克道尼尔(Mary McDonnell)《Passion Fish》
蜜雪儿·菲佛(Michelle Pfeiffer)《爱之田》(Love Field)
苏珊·莎兰登(Susan Sarandon)《罗伦佐的油》(Lorenzo's Oil)



1993年
荷莉·杭特(Holly Hunter)《钢琴课》(The Piano)
安琪拉·巴塞特(Angela Bassett)《与爱何干》(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斯托卡德·钱宁(Stockard Channing)《天涯若比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爱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
黛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幻境》(Shadowlands)



1994年
洁西卡·兰芝(Jessica Lange)《蓝天》/《芳心的放纵》(Blue Sky)
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大地的女儿》/《奈尔》(Nell)
米兰达·理查森(Miranda Richardson)《笔外断肠天》/《汤姆与薇芙》(Tom & Viv)
薇诺娜·瑞德(Winona Ryder)《新小妇人》(Little Women)
苏珊·莎兰登(Susan Sarandon)《致命内幕》(The Client)



1995年
苏珊·莎兰登(Susan Sarandon)《死囚168小时》(Dead Man Walking)
伊丽莎白·苏(Elisabeth Shue)《远离赌城》(Leaving Las Vegas)
莎朗·史东(Sharon Stone)《赌国风云》(Casino)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爱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6年
弗朗西丝·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Fargo)
布伦达·布莱森(Brenda Blethyn)《秘密与谎言》(Secrets and Lies)
黛安·基顿(Diane Keaton)《马文的房间》(Marvin's Room)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艾米丽·沃森(Emily Watson)《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1997年
海伦·杭特(Helen Hunt)《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鸽之翼》/《三颗绎动的心》(The Wings of the Dove)
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换妻游戏》(Afterglow)
朱迪·丹奇(Judi Dench)《布朗夫人》(Mrs. Brown)
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泰坦尼克号》(Titanic)



1998年
葛妮丝·派特罗(Gwyneth Paltrow)《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伊丽莎白》(Elizabeth)
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Fernanda Montenegro)《中央车站》(Central do Brasil)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亲情无价》(One True Thing)
艾米丽·沃森(Emily Watson)《狂恋大提琴》/《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



1999年
希拉里·斯旺克(Hilary Swank)《男孩不哭》(Boys Don't Cry)
安妮特·班宁(Annette Bening)《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
茱莉安·摩尔(Julianne Moore)《爱到尽头》(The End of the Affair)
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弦动我心》(Music of the Heart)
珍妮特·麦克蒂尔(Janet McTeer)《风滚草》(Tumbleweeds)

[编辑] 2000年代
2000年
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
茱丽叶·毕诺许(Juliette Binoche)《浓情巧克力》(Chocolat)
琼·艾伦(Joan Allen)《政界风云》(The Contender)
艾伦·伯丝汀(Ellen Burstyn)《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
劳拉·琳尼(Laura Linney)《诚信无价》(You Can Count on Me)



2001年
哈莉·贝瑞(Halle Berry)《拥抱艳阳天》(Monster's Ball)
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
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意外边缘》(In the Bedroom)
朱迪·丹奇(Judi Dench)《携手人生》/《艾莉丝》(Iris)
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红磨坊》(Moulin Rouge)



2002年(第75届)
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时时刻刻》(The Hours)
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芝加哥》(Chicago)
茱莉安·摩尔(Julianne Moore)《远离天堂》(Far from Heaven)
萨尔玛·海耶克(Salma Hayek)《费莉达》(Frida)
黛安·雷恩(Diane Lane)《不忠》(Unfaithful)



2003年(第76届)
查理兹·赛隆(Charlize Theron)《女魔头》(Monster)
姬莎·卡索-休斯(Keisha Castle-Hughes)《鲸骑士》(Whale Rider)
黛安·基顿(Diane Keaton)《爱是妥协》(Something's Gotta Give)
萨曼莎·莫顿(Samantha Morton)《新美国梦》(In America)
妮奥米·瓦兹(Naomi Watts)《21克》(21 Grams)



2004年(第77届)
希拉里·斯旺克(Hilary Swank)《百万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
卡塔琳娜·桑迪诺·莫雷诺(Catalina Sandino Moreno)《万福玛利亚》(Maria Full of Grace)
伊美黛·史道顿(Imelda Staunton)《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
安妮特·班宁(Annette Bening)《情迷茱莉娅》/《成为茱莉娅》(Being Julia)
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5年(第78届)
瑞茜·威瑟斯朋(Reese Witherspoon)《为你钟情》(Walk the Line)
朱迪·丹奇(Judi Dench)《裸体舞台》(Mrs. Henderson Presents)
费莉西蒂·赫夫曼(Felicity Huffman)《穿越美国》(Transamerica)
凯拉·奈特利(Keira Knightley)《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
查理兹·赛隆(Charlize Theron)《北国性骚扰》(North Country)



2006年(第79届)
海伦·米伦(Helen Mirren)《女王》(The Queen)
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回归》(Volver)
朱迪·丹奇(Judi Dench)《丑闻纪事》(Notes on a Scandal)
梅丽尔·斯特丽普(Meryl Streep)《穿Prada的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身为人母》(Little Children)



2007年(第80届)
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你的样子》(Away from Her)
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伊丽莎白:黄金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劳拉·琳妮(Laura Linney)《萨维奇一家》(The Savages)
艾莲·佩奇(Ellen Page)《鸿孕当头》(Juno)

Cell Phone Ornament


Cell Phone Ornament

汽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第一辆汽车
(1886年 Benz Patent Motorwagen)
汽车,即本身具有动力得以驱动,不须依轨道或电力架设,得以机动行驶之车辆。广义来说,具有四轮行驶的车辆,普遍多称为汽车。虽然,长久以来学术各界对:‘谁是第一位汽车发明者’,皆有不同的看法及论述,未有完全一致性的看法。但是,绝大部份学者皆将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视为第一位发明者[1]。
目录
[隐藏]
1 汽车历史
2 汽
3 环境保护
4 定义与分类
4.1 日本
4.2 美国
4.3 德国
4.4 中华民国
5 基本构造
5.1 技术与结构
5.2 零件与附件
6 相关条目
7 参考资料
8 备注
9 外部链接


[编辑] 汽车历史
主条目:汽车历史

蒸气车
1629年,意大利工程师乔凡尼·白兰卡(Giovanni Branca)利用蒸气可推动涡轮叶片的原理,将蒸气动力机械装置,架设在马车上。
1672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北京制造出蒸气动力机械装置,架设在马车上的三轮蒸气车[2]。
1766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气机。
1769年,法国工程师尼可拉斯·库纽(Nicholas Cugnot)在巴黎文森森林公园制造一辆三轮蒸气车
1801年,法国化学家飞利浦·勒本(Philips Lebon)成功研发以煤气和氢气为燃料的二冲程发动机。
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图(Nikolous Otto)发明四冲程发动机。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朋驰在曼海姆制造出汽油引擎装置,架设在马车上的三轮汽车,有0.85马力汽油引擎。
1886年1月29日,卡尔·朋驰取得世界第一项汽车引擎专利[3]。同年7月,世界第一部四轮汽车正式贩售[4]。
1888年,法国商人埃米尔·罗杰斯(Emile Roger)成为世界第一位拥有汽车的人。
[编辑] 汽
主条目:汽车安全和交通事故
[编辑] 环境保护
主条目:环境保护
[编辑] 定义与分类
各国法律依汽车的使用方式、大小、功能,所付予的定义与分类 :
[编辑] 日本
定义
分类
[编辑] 美国
定义
分类
[编辑] 德国
定义
分类
[编辑] 中华民国
定义
中华民国〈公路法〉第一章第二条第八款指出:‘汽车指在公路及市区道路上,不依轨道或电力架设,得以原动机行驶之车辆’(含机械脚踏车)。但是,民众皆普遍指向具有四轮行驶之车辆。
分类
中华民国〈 道路交通安全规则〉第一章第二条指出,共分15大类。
汽车
客车
货车
客货两用车
代用客车
幼童专用车
特种车
曳引车
拖车
全拖车
半拖车
拖架
联结车
全联结车
半联结车




[编辑] 基本构造
说明:词汇内容选用多数汽车公司所拥有的科技词汇为对象,不计少数汽车公司的科技词汇。词汇名称与中译名称皆以台湾汽车工业或学术机构常用的美式英语名称为对象,不使用日式英语词汇。排版方式参考“英文基维”排列方式,但并非完全一致。另外,两岸三地的汽车专业词汇皆有所差异,故特意保留英文名称,以便搜寻或创建。
[编辑] 技术与结构
技术与结构
车体风格汽车种类骨董车(Antique Car)、古典车(Classic Car)、露营车(Recreation Vehicle)、 旅行车(Sedan Wagon)、厢型车(Van)、掀背车(Hatchback)、斜背车(Notchback)、双门车(Coupe)、敞篷车(Convertible)、货卡车(Pickup Trucks)、越野车(4x4)、运动货卡车(SUT)、运动休旅车(SUV)、多功能休旅车(MPV)、厢式休旅车(Minivan)、肌肉车(Muscle Car)、微型车(Microcar)、小型车(Compact Car)、中型车(Mid-size Car)、大型车(Full-size Car)、轿车(Sedan)、货车(Trucks)、拖车(Trailer)、出租车(Taxicab)、大客车(Bus)、概念车(Concept Car)、跑车(Sports Car)、赛车(Racing Car)、超级跑车(Supercar)、国民车(Economy Car)、高级车(Luxury Car)
特殊车辆水路两用车(Amphibious Vehicle)、无人驾驶车(Driverless Car)、飞行车(Flying Car)
燃料技术内燃机、蒸气车(Steam Car)、电动车(Electric Vehicle)、氢气车(Hydrogen Vehicle)、混合动力车(Hybrid Vehicle)、替代燃料车(Alternative fuel Vehicle)、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生质柴油、直接喷射(Direct Injection)、间接喷射(Indirect Injection)、汽油直接喷射(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柴油直接喷射(Diesel Direct Injection;DDI)
驱动方式二轮驱动(2WD)、四轮驱动(4WD)、前轮驱动(Front-wheel drive;FWD)、后轮驱动(Rear-wheel drive;RWD)
引擎位置前置引擎(Front-engine design)、前中置引擎(Front-mid-engine design)、中置引擎(Mid-engine design)、后中置引擎(Rear-mid-engine design)、后置引擎(Rear-engine design)
传动型式前置前驱(FF layout)、前置后驱(FR layout)、前中置后驱(FMR layout)、中置后驱(MR layout)、后中置后驱(RMR layout)、后置后驱(RR layout)
引擎结构汽油引擎、柴油引擎、火花点火、压缩点火、二冲程循环、四冲程循环、汽门挺杆式(Over Head Valve;OHV)、顶上凸轮轴式(Over Head Camshaft;OHC)、顶上双凸轮轴式(Double Over Head Camshaft;DOHC)、直列引擎(Straight engine)、往复引擎(Reciprocating engine)、水平对卧引擎(Flat engine)、转子引擎(Wankel engine)、V型引擎(V engine)、H型引擎(H engine)、W型引擎(W engine)

[编辑] 零件与附件
零件与附件
车身结构大梁(Frame)、副梁(Subframe)、保险杆(Bumper)、底盘(Chassis)、撞击缓冲区(Crumple zone)、挡泥板(Fender)、叶子板(Fender skirts)、水箱罩(Grille)、引擎盖(Hood)、引擎盖进气口(Hood scoop)、车柱(Pillar)、尾翼(Spoiler)
隔间行李厢(Trunk)、引擎盖(Hood)
车门蝴蝶车门(Butterfly doors)、鸥翼车门(Gull-wing door)、铡刀车门(Scissor doors)、对开车门(Free-Style doors)
玻璃天窗(Sun roof)、遮阳板(Sun visor)、挡风玻璃(Windshield)、雨刷(Windscreen wiper)、挡风玻璃清洁液(Windshield washer fluid)
后视镜后视镜(Rear mirror)、电动后视镜(Power mirrors)
其他保险杆贴纸(Bumper sticker)、引擎盖标志(Hood ornament)
外部设备车灯日间行车灯(Daytime running lamp)、雾灯(Fog lamp)、大灯(Head lamp)、方向灯(Indicator)、尾灯(Taillight)、气体放电式电灯(HID)
其他故障指示灯(Malfunction Indicator Lamp;MIL)、车距传感器(Distance sensor)、停车传感器(Park sensor)
引擎进气进气口(Air intake)、空气滤清器(Air filter)、节气门(Throttle)、歧管(Manifold )、歧管真空(Manifold vacuum)、流量感知器(Mass flow sensor)、增气式进气(Ram-air intake)、短增气式进气(Short ram air intake)、自然进气引擎(Naturally-aspirated engine)、电子节汽门控制(Electronic Throttle Control;ETC)、可变汽门正时(Variable Valve Timing;VVT)
燃料燃油滤清器(Fuel Filter)、增压(Boost)、增压控制(Boost controller)、泄压阀(Blow off valve)、蝶阀(Butterfly valve)、化油器(Carburetor)、离心式机械增压器(Centrifugal-type supercharger)、涡卷式机械增压器(Scroll-type supercharger)、电子控制元件(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引擎控制元件(Engine Control Unit;ECU)、燃油滤清器(Fuel filter)、燃油喷射(Fuel injection)、燃油泵浦(Fuel pump)、油箱(Fuel tank)、机械增压器(Supercharger)、涡轮增压器(Turbocharger)、汽油直接喷射(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柴油直接喷射(Diesel Direct Injection;DDI)、涡轮增压直接喷射(Turbocharged Direct Injection;TDI)、可变几何涡轮增压(Variable Geometry Turbocharger;VGT)、涡轮性能自动控制(Automatic Performance Control;APC)、双涡轮(Twin-turbo)
排气排气管(Exhaust pipe)、消音器(Muffler)、触媒转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含氧感感器(Oxygen sensor)
冷却空气冷却(Air cooling)、防冻剂(Antifreeze)、水箱(Radiator)、调温器(Thermostat)、中央冷却器(Intercooler)、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起动起动(Starter)、火星塞(Spark plug)、点火线圈(Ignition coil)、电瓶(Battery)、铅酸电池(lead acid battery)、燃料电池(Fuel cell)、分电盘(Distributor)、白金接点(Breaker points)、点火顺序(Firing order)、火星塞点火(Spark-ignition)、电子安定器(Electrical ballast)
其他平衡轴(Balance shaft)、加热器(Block heater)、曲轴(Crank)、曲轴箱(Crankcase)、曲轴箱盖(Crankcase Cover)、汽门(Valve)、汽门座(Valve Seat)、汽门导管(Valve Guide)、凸轮(Cam)、凸轮轴(Camshaft)、连杆(Connecting rod)、燃烧室(Combustion chamber)、曲轴销(Crank pin)、引擎爆震(Engine knocking)、压缩比(Compression ratio)、曲轴感知器(Crank sensor)、汽缸(Cylinder)、汽缸体(Cylinder Block)、汽缸盖(Cylinder Head)、汽缸套(Cylinder Sleeve)、汽缸垫片(Cylinder gasket)、汽缸盖垫片(Cylinder Head gasket)、垫片(Gasket)、机油滤清器(Oil filter)、稀薄燃烧(Lean burn)、汽门挺杆式(Over Head Valve;OHV)、顶上凸轮轴式(Over Head Camshaft;OHC)、顶上双凸轮轴式(Double Over Head Camshaft;DOHC)、活塞(Piston)、活塞环(Piston ring)、活塞销(Piston Pin)、摇臂(Rocker arm)、旁道阀(Bypass Valve)、机油(Motor oil)、油泥(Oil sludge)、合成油(Synthetic oil)、矿物油(mineral oil)、全合成油(Full-Synthetic Oil)、挺杆(Tappet)、正时皮带(Timing belt)、正时记号(Timing mark)
内部设备仪器油表(Fuel gauge)、时速表(Speedometer)、转速表(Tachometer)、里程表(Odometer)、全球定位系统、抬头显示器
控制方向盘(Steering wheel)、排档杆(Gear stick)、手煞车(Hand brake)、节汽门(Throttle)
防盗锁(Lock)、钥匙(Key)、喇叭(Klaxon)
座位扶手(Armrest)、长型座椅(Bench seat)、桶型座椅(Bucket seat)、儿童安全座椅(Child safety seat)
安全气囊(Air-bag)、安全带(Seat belt)、儿童安全锁(Child safety lock)、汽车安全(Automobile safety)
其他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汽车音响(Car audio)、车用电话(Car phone)、中控台(Center console)、仪表板(Dashboard)、置物箱(Glove compartment)、电动窗(Power window)
传动车轮车轮盖(Hubcap)、钢丝轮圈(Wire wheels)、合金轮圈(Alloy wheels)、铝合金轮圈(Aluminium alloy wheel)、镁合金轮圈(Magnesium alloy wheel)
轮胎辐射层轮胎(Radial-ply Tire)、斜纹层轮胎(Bias-ply Tire)、斜向交织层轮胎(Bias Belted Tire)、防爆轮胎(Run-flat tire)、光头轮胎(Slick tire)、轮胎压力侦测系统(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TPMS)
变速箱变速箱(Transmission)、自动变速箱(Automatic transmission;AT)、手动变速箱(Manual transmission;MT)、手自排变速箱(Automatic Manual transmission;AMT)、半自动变速箱(Semi-automatic transmission)、离合器(Clutch)、万向接头(Universal joint)、差速器(Differential)、传动轴(Driveshaft)、排档杆(Gear stick)、扭力转换器(Torque converter)、太阳齿轮(Sun Gear)、行星齿轮(Planet Gear)、环形齿轮(Ring Gear)、锁定差速器(Locking differential)、防滑差速器(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LSD)、无段自动变速箱(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变速箱控制单元(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TCU)
转向阿克曼转向几何(Ackermann steering geometry)、防锁死煞车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 System;TCS)、外倾角(Camber angle)、后倾角(Caster angle)、内倾角(King pin inclination)、前束角(Toe angle)、转向前展(Toe-out on Turn)、扭力转向(Torque steering)、转向过度(Oversteer)、转向不足(Understeer)、齿条齿轮式(Rack and pinion)、循环滚珠式(Recirclulating Ball and Nut)、动力方向盘(Power steering)
悬吊轮轴(Axle)、弹簧(Spring)、圈状弹簧(Coil spring)、片状弹簧(Leaf spring)、双A臂悬吊系统(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ESC)、独立悬吊系统(Independent suspension)、液压悬吊系统(hydrolastic suspension)、麦花臣悬吊系统(MacPherson suspension)、多连杆悬吊系统(Multi-link suspension)、半拖曳悬吊系统(Semi-trailing arm suspension)、扭力轴悬吊系统(Torsion beam suspension)、大王销(Kingpin)、横拉杆(Panhard rod)、减震筒(Shock absorber)、防倾杆(Stabilizer bar)、差速器(Transaxle)、拖曳臂(Trailing arm)、非弹簧负荷重量(Unsprung weight)
煞车防锁死煞车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电子制动分配系统(Electron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EBD)、煞车力道辅助系统(Brake Assist System;BAS)、车身动态稳定系统(Active Stability Control;ASC)、碟式煞车(Disk Brake)、鼓式煞车(Drum Brake)、液压煞车(Hydraulic Brake)、空气煞车(Air Brake)、动力煞车(Power Brake)、引擎煞车(Engine Brake)、行车煞车(Service Brake)、停车煞车(Parking Brakes)、紧急煞车(Emergency Brake)、手煞车(Hand Brake)、煞车片(Brake Pad)、煞车油(Brake Fluid)